400 650 1979
“除白酒、啤酒以外,果酒已超过葡萄酒成为中国酒类的第三大酒种,并且还保持着稳定的增速。”日前,中国酒业协会果酒发展委员会秘书长火兴三在青梅文化节上表示。
有数据显示,自2018年始,中国果酒行业迎来了高速发展期,每年平均增速高达近200%。得益于电商渠道等兴起,以及消费者追求个性化,促使诸多新兴品牌的产生,资本力量的加入,果酒市场从2020年时便增长迅猛。
可惜,好景不长,两年之后,果酒行业在2022年显得格外“冷清”:外部资本降温、内部增长乏力、大量品牌销声匿迹......
从“狂飙”到“冷静”,果酒这个大品类是不是病了?
广义上讲,果酒是指以水果为主要原料,通过发酵、浸泡等工艺制作而成的酒,以及水果风味的配制酒。因其口感好、颜值高、度数低,且能搭配火锅、团建、聚会、自饮等多种消费场景,备受年轻消费者的青睐。
2020年,果酒市场迎来“狂飙之年”。
从产量来看,据《中国果酒行业发展深度研究与投资前景预测报告》(2022-2029年)显示,果酒行业产量呈现出逐年增长走势。近七年来,我国果酒行业除了葡萄酒之外,产量呈现逐年增长态势。相关数据显示,2020年,果酒产量增长至148.6万吨,2014-2020年的复合增长率为35.7%。
从企业来看,据天眼查相关数据统计,2020年新增注册包含果酒在内的低度酒企业高达 9000余家。
从销量来看,2020年中国果酒销量约为13.63万吨,同比增加14.1%。其中在2020年双11大促期间,当天开场仅5分钟,京东超市的果酒成交量就同比增长40倍。另据天猫平台数据显示,果酒在2020年获得约300%的高速增长。
一方面各种品牌数量、销量暴增;另一方面,资本也伺机而动,寻找项目进行投资。
据TMIC&凯度发布的《2022年低度酒趋势报告》显示,2020年至2021年,包括果酒在内的低度酒饮融资达到近70起,其中不乏经纬中国、红杉中国、真格基金、天图投资、华兴资本等知名资方。
以上数据和现象均表明,果酒在2020年至2021年成为了酒水消费的新风口。
短短两年时间,果酒行业在2022年开始出现“退潮”迹象,资本的降温和品牌的消失,是最突出的表现。
“去年以来,很多代工品牌和OEM品牌不断消亡,新增品牌也不断减少,导致整个果酒市场企业的数量有所下降。”四川葡萄酒与果酒行业协会执行会长周劲松向九频道表示。
他还透露,2022年果酒品类的融资仅有10起左右,相比2021年的60起,下降了近5倍。这些融资也主要聚焦和集中在头部品牌。
冰青联合创始人王墙向九频道表示,许多获得投资的品牌缺乏根基,包括生产根基、供应链根基、市场根基,缺乏市场持久力,缺乏核心产品;因此,把资本的钱花完了自然就“淘汰”了。
业内人士认为,在果酒市场“野蛮生长”的同时,也出现很多问题。例如,行业缺乏领军企业和品牌、资本过度拔苗助长、渠道建设单一化、产品类型和口感同质化、品牌定位过度强调性别标签、消费市场培育不足等等,这些问题都影响和制约果酒行业的发展。
如此看来,果酒行业的确“病了”!随着资本的降温、市场增速乏力、问题弊端暴露,这对于果酒行业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打击。进入2023年,随着宏观环境的改变,消费场景的恢复,果酒行业也迎来了新的改变与进化,进入“冷静调整期”。
进入调整期后,果酒产业将发生哪些变化?
“目前,果酒行业融资变得更为理性,初创品牌减少,整体增速放缓,产业架构趋于稳定,这是整个果酒行业在狂飙突进后,难得的冷静调整期。”果酒产业增值生态联盟副秘书长萧钦月曾表示。
周劲松也认为,进入2023年,在自主进行调整的内因驱动和市场资本等外因推动下,中国果酒行业将持续进行深度调整,调整的力度将会更大、效果将会更加明显。
从今年的表现来看,果酒行业的调整与进化表现在以下四大方面:
一是行业协会,带领果酒行抱团发展、资源共享。
今年5月,来自四川、山西、山东、广西、广东、安徽、湖南、陕西、河南、贵州、北京等全国11个省市的果酒生产商在山西联合签名发布《晋城宣言》,凝聚了抱团发展,资源共享,互帮互助,增进互信,尊重差异,良性竞争,合作共赢,共同做大做强做优中国果酒产业的共识。
6月4日,中国酒业协会果酒发展专业委员会在杭州召开“2023中国青梅酒西湖峰会”,由青梅酒核心企业、梅酒研发专家共同讨论梅酒现状和对未来展望。围绕行业趋势、企业经营和工艺技术等话题,梅见及其他头部企业为代表,围绕青梅酒品类提出的发展方向。
“在这场峰会上,大家都提到行业标准建立的话题,我们也希望大家可以共同去建立行业的品质门槛和技术门槛,行业健康且可持续发展。”梅见相关负责人表示。
二是头部企业动作频频,为果酒行业注入活力。
在2023茅台悠蜜蓝莓精酿新品发布盛典上,“遇见·蓝雪”“遇见·丹红”(水墨款)“遇见·丹红”(丹青款)以及巽风款半干型、半甜型五款新品正式亮相。“这是茅台生态农业公司持续深耕蓝莓产业,深耕蓝莓果酒赛道的有力举措。”有行业人士表示。
不久前,梅见还组织“梅见种植基地科考团”走进了云南境内的横断山区,去寻找中国青梅发源地找寻风土与风味间的更多可能。
三是产区化发展成为重要趋势。
6月6日,由中国乡村发展基金会、中国酒业协会、四川省葡萄酒与果酒行业协会、成都市酒业协会支持,大邑县人民政府主办的产区新力量·与世界共“梅”好——2023中国·成都(大邑)青梅节暨中国青梅产业发展大会在西岭梅谷举行。将大邑青梅产区打造为“中国青梅产区”,成为峰会的核心主题。
政府推动产区向优势资源集中、向规模型和品牌化方向集中,既在推动大邑青梅产区的理性成长和良性发展,也在加强行业的监管,引导青梅酒产业健康发展。
同时,包括陕西、安徽、山东等果酒产业较为发达的省份,果酒产区也正在逐渐形成,产区与品牌一道,将会成为未来果酒产业的一种重要表达方式。
四是许多企业在潜心“修练内功”,筑牢品牌实力。
“从我今年接触到的果酒企业来看,他们很多都在修炼内功,有的是加强产品研发、有的加强渠道建设、有的增添新的设备、有的加强科技研发......(企业们)都没有闲着,大家都从不同维度、不同方向做功课,为后面消费环境回暖做准备。”周劲松表示。
一位四川省果酒公司负责人向九频道表示,现在的消费者越来越注重品质和口感,需求也越来越多元化,不管是大品牌,还是小品牌,已经深刻认知到了品质才是永恒的话题。“围绕产品品质,我们对原料和生产设备进行了很大提升;围绕消费需求多元化,我们也开发了很多果酒的亚品类,像青梅酒、桑葚酒、蓝莓酒、柚子酒、樱桃酒等等。”他表示。
业内人士认为,由“乱”向“治”发展过程中的果酒产业,未来将呈现如下趋势:越来越多的代工品牌和OEM品牌将消亡;资本将愈加理性,和继续只向头部品牌聚焦;供应链建设将成为有实力的品牌和企业重点布局的方向;新的工艺和新的消费场景的出现,让产品更加多元化;餐饮、商超、酒馆等线下渠道将进入白热化的竞争态势;同质化问题、质量稳定性问题将逐步得以解决。
九频道也认为,随着中国果酒行业告别鱼龙混杂阶段、告别野蛮生长阶段,中国果酒行业已经呈现出新的面貌,从而迎来稳定、健康发展。
寻找发展良药,果酒企业们在干什么?
中国酒业协会执行理事长王琦曾表示,2022年中国青梅酒市场规模突破10亿,全国果酒厂家中产品包含青梅酒、年产值突破2000万的生产企业不低于15家。
在线上,梅酒也表现出了强劲的增长。《2022年低度潮饮趋势报告》分析,2022年中国低度酒市场规模达到338亿元,到2025年预计将超过700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达到30%;其中,梅酒增长超过32%。
不少业内人士认为,以青梅酒为代表的果酒展现出崛起之势,有望成为酒水市场下一个风口。那么,青梅酒的快速发展,会不会成为推动果酒这个大品类发展的那剂良药呢?果酒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又有哪些探索呢?
“未来供应链、品牌、渠道这三大支柱将会决定着企业的市场份额和所能企及的位置。”一名果酒品牌创始人如此向九频道表示。
事实上,果酒头部品牌梅见早已通过供应链的布局构建了自身的竞争壁垒,不仅在四川、广东、福建和云南成立了梅见青梅种植基地,还成立了梅酒研究院。2022年,梅见推动了《青梅酒》团体标准的发布,从定义、生产工艺、技术要求、检验规则等方面,对青梅酒的生产、检验、销售等完整的产业链条提出了明确标准。
得益于此,梅见才能在2022年零售市场的总规模超过25亿元,领跑果酒行业。
另外,王墙告诉九频道,冰青前期的三轮投资都用来“打基础”。在原料的源头、产品的研发、品质的提升上面下功夫。不仅收购了拥有核心工艺技术的工厂——四川梅鹤酒厂,并且拥有了8000亩自有的产业园。正是这些牢固的基础,才有了冰青之后的爆发。
如今,不少企业重视供应链建设,例如陕西富平红柿酒、四川威兰特、四川纳贡庄园等果酒生产型企业。
消费场景的营造与品牌文化的塑造,也将成为果酒品牌发力的方向。无论是梅见还是冰青,都通过消费场景的营造形成独特竞争优势,例如“梅见夜宴”和“吃火锅,喝冰青”的消费场景。
富平红柿酒负责人王薇告诉九频道,今年在西安举行的中国-中亚峰会上,富平红柿酒入选国宴用酒。峰会之后就把餐饮渠道作为主要方向,打造“本地菜 家乡酒”的概念,并通过打造“中国柿酒 宴饮长安”的消费场景,营造陕菜跟陕酒的搭配的氛围,培养用户群体。
兰舟品牌创始人郑博瀚表示,连续三年兰舟的销量都取得了高增长,保持了年均50%-60%的增速。究其原因,郑博瀚表示:“因为我们用了一套全新的模式。”
中国酒业部“微醺”剧本杀《兰舟夜宴》上线,让兰舟正式从一个常规的新酒饮品牌,升级为“年轻人微醺社交服务商”,用打造品牌的方式打造微醺社交产品,由此完成了单纯酒饮品牌到“微醺社交”品牌的升级迭代。
“兰舟把酒定义为社交工具,再继续通过社交游戏类产品降低消费者的社交压力和成本,将社交文创产品和酒做成组合,这样才能为消费者提供增量价值。”郑博瀚表示。
据周劲松介绍,当前果酒行业缺乏真正的头部企业。从销售规模来看,果酒的整体销售额在200亿左右,年销售10亿级品牌仅有梅见,超1亿的有8、9家,500万-2000万之间的品牌最多。
经过产业的自我调整和市场的优胜劣汰,果酒的发展从长远来看仍有较大空间。“目前,虽然增速放缓,但经过大浪淘沙的深度调整之后,中国果酒行业才能进入理性、健康、稳定和可持续性的发展新阶段。”周劲松表示。
该二维码7天内(07-20前)有效,重新进入将更新!
编辑:seotjxx1
本文来源网络,侵权请联系糖酒网编辑!
相关文章
- 6500亿!透过这场行业盛会,看火锅行业未来3年必火的新趋势!
- 玉泉酒业荣膺哈尔滨市中小企业合作与发展服务协会副会长单位
- 2025“中国美酒嘉年华”登陆泰国,锚定东盟 6.5亿人口市场
- 泰山酒业召开2025年上半年经济运行分析会
- 今日第34届北京国际燕京啤酒文化节盛大开幕!
- 项目扩建丨小糊涂仙酒业泸州合江白酒生产基地
- 上半年酒类价格同比下降2.0%;五粮液集团子公司参投能源
- 王炸:五星酒业成为零售巨头沃尔玛优质供应商!
- 高举招商大旗,实现增量大业——2025泰山酒业营销顾问团第一次会议成功召开
- 36岁谌超出任丰谷酒业党委书记、董事长
- 佳之味蛋白饮料智能生产线新建项目获批
- 茅台集团捐赠1000万元助力黔东南州灾后恢复重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