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发展改革委与工业和信息化部联合发布《食品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规划》明确提出:充分利用我国非转基因大豆资源优势发展大豆食品,加强传统大豆食品科技,支持大豆主产区的建设。这是在食品工业五年规划中,首次明确提出“发展大豆食品”的口号,足以看出发展大豆食品已从国家宏观经济规划层面获得重视。“十二五”规划中对大豆食品行业发展的指向有哪些亮点,应如何实施?记者就此采访了中国食品工业协会豆制品专业委员会。
亮点一:
“规划”提出,“十二五”时期,应充分利用我国非转基因大豆资源优势发展大豆食品。
中国食品工业协会豆制品专业委员会指出,明确提出发展大豆食品是很大的政策亮点,明确了国家鼓励发展大豆食品的信息,有利于增强行业信心。
近几年,我国大豆食品产业发生了巨大变化:大豆食品已向工业化和产业化迈进,企业数量不断增多,企业规模不断扩大,机械化自动化水平逐步提高,产品品种不断增多。同时,随着我国的豆腐饮食文化遍及全球,我国大豆食品产业在世界舞台上显现出重要的地位。
十一五期间,我国用于食品的大豆的年消费量逐年提升。2010年约1000万吨大豆用于食品工业,而2006年仅为600万吨。规模大豆食品企业的投豆量和销售额不断提高。据中豆委对规模豆制品企业(前50强)的统计, 2010年销售额合计为102.98亿元,是2006年销售额的3倍。以上数据不难看出,十一五期间,我国大豆食品加工业已具备了初步的发展实力。
目前我国大豆的人均日消费21克左右;豆腐、豆浆等传统大豆食品的人均日消费折合成大豆尚不到15克。根据我国居民营养膳食指南推荐要求:人均每日摄入30克—50克大豆或其制品,以40干豆计算相当于100克豆腐干或120 克北豆腐或240克南豆腐或500毫升豆浆,我国居民还远远没有达到推荐消费量。因此,一方面考虑到我国居民营养膳食指南的推荐要求,另一方面从我国大豆食品行业的发展现状考虑,到2015年,要力争达到第一步目标,即我国大豆食品(豆类及其制成品)的每人每日消费量相当于28克大豆左右。要达到这一目标,需要约1400万吨大豆用于食品工业。
亮点二:
“规划”提出,“十二五”时期,食品工业科技发展重点是传统食品工业化,
开展传统豆制品等风味保持技术、货架期延长技术、工艺流程标准化等研究和专用设备研发。
中国食品工业协会豆制品专业委员会介绍说,在“十二五”规划中不但提出要发展大豆食品工业,还从工艺技术的角度提出了更为具体的规划目标。
据介绍,近年来我国大豆食品的生产工艺技术水平与日本等技术先进国家的差距逐渐缩小,主要表现在生产设备的自动化程度越来越高,新工艺和新技术的产业化程度提高。
我国的大豆食品生产的工艺技术、设备水平和企业的自主研发水平不断提高,核心技术及重大装备的国产化能力不断加强。
过去,豆腐的点浆、压榨、切割、装盒等工序全凭手工操作,尤其是豆腐干制品的包装自动化程度差。现在,利用大豆食品加工设备,已经有效解决了泡豆过程、磨浆煮浆过程、压榨过程、卤制过程的工艺智能化自动控制问题及除黄浆水以外的废水回收处理循环利用问题,从头道洗豆、泡豆工序到最终的杀菌、包装系统,全部采用计算机自动控制,而且各系统之间的连接均实现了自动化。
企业在不断改进工艺的同时,运用先进的技术使产品的质量更加稳定:新型 UHT超高温灭菌工艺、均质工艺得到运用,使豆浆改变了原来的保质期短、口感质量差的缺陷;半干法制浆工艺的运用,使豆浆、豆浆粉变得环保和节能,同时改善了口感,提高了产量;通过对高温杀菌工艺的改进,并运用到豆腐干的生产,大大延长了即食豆腐干产品保质期和销售半径;调味技术的创新极大地丰富了豆制品的口味;利用灌装技术和包装技术让消费者食用起来更加方便。
但目前,我国大豆食品行业尤其是传统豆制品行业加工技术方面基础性理论研究尚十分欠缺,亟待健全完善传统豆制品的生产工艺和管理标准化体系。大豆食品机械设备还存在一些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一是共性设备与个性设备的衔接配套问题;二是豆制品生产工艺与设备的结合尚不够完美;三是豆制品机械制造厂对于食品检测技术尤其是传感技术的应用关注较少;四是设备的布局不够合理;五是豆制品加工设备的零部件机加工能力有待提高
此外,发展专用食品大豆是大势所趋。根据不同大豆食品种植专用原料大豆有利于提高产品得率,改善品质和口感,实现生产自动化。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促进行业工艺、设备的交流和进步,中国食品工业协会豆制品专业委员会从2006年起每两年一届举办中国国际大豆食品技术和设备展览会,今年4月将举办第四届。展览会对推动行业的信息交流、科技进步与创新起到了积极作用。
亮点三:
“规划”提出,支持在东北大豆主产区建设大豆食品加工基地。
从中国大豆食品行业总体来看,北方的发展不如南方迅速,尤其是中西部地区和东北三省地区。东北三省地区,早期更加关注于大豆榨油行业,而忽视了大豆食品加工,因此该地区的大豆食品加工业发展得比较缓慢,现在,由于进口转基因大豆成本过低,给国产大豆造成了很大的压力,使得一些大豆压榨企业的生存面临着困难,目前当地政府有关部门和企业也已开始调整发展思路。
中国食品工业协会豆制品专业委员会指出,规划提出的支持在东北大豆主产区建设大豆食品加工基地的政策将扭转以往大豆产区过于强调发展大豆油脂加工、忽视大豆食品加工的局面。不过仅在东北地区发展大豆食品基地还是不够的。豆腐、豆浆等大豆食品是百姓日常生活的必需品,如果仅在东北建大豆食品基地,终端产品向全国各地销售,增加了运输成本,是不符合经济效益的。
目前,南方沿海地区尤其是江浙一带的传统豆制食品发展一直保持着领先地位,规模企业数量多,产品品种丰富、企业安全生产意识强、品牌推广好等特点,成为这些地区大豆食品行业及企业发展渐趋成熟的有利条件。此外,休闲豆腐干产品的出现,使得四川、湖南、重庆等地的大豆食品业迅速崛起,上规模企业猛增,市场占有率较快提高。
根据消费市场的布局,一方面,应该在人口密集的地区,鼓励建设大豆食品企业。500万人口的城市至少需要配备1个年耗用大豆1万吨以上的以鲜货大豆食品为主的规模企业。另一方面,应在东北大豆原料基地、黄淮海大豆原料基地建立若干个特色大豆食品产业集群。同时,利用东北地区大豆原料的优势,在当地建立大豆前处理及专用大豆生产基地。
来源:中国糖酒网信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