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 650 1979
浅谈光明乳业的再生(三)
打聚焦战
“孩子养多了教育不好”,为此,他在一个月时间里砍掉了152个产品。郭本恒筛选的标准是,新鲜奶产品年销售额能超过5亿、常温产品年销售额能过10亿的,才是值得培养的核心产品。
列队完毕的光明乳业,面临的确实是一场恶仗。蒙牛、伊利占据了常温奶80%的市场份额。伊利(600887)2008年的营业收入为216.56亿元,2009 前三季度的营业收入为192.953亿元,蒙牛(2319.hk)2008年营业收入为238.65亿元,而从光明的解锁期要求来看,在 2011年才突破百亿大关。因此与竞争对手的规模比起来,差的也不是一点点。光明乳业的机会在哪里?
“从一般人的角度看,我们肯定没机会,但我就不信它们是铜墙铁壁”,郭本恒宣称,自己现在已经找到了“屡试不爽”的办法:聚焦。即把“拳头收回来,再打出去”,把资源集中到优势产品、优势区域,然后出击。
“在资源相对有限的情况下,只有聚焦才有出路”。郭本恒介绍称,为此,他在一个月时间里砍掉了152个产品,每年集中优势培养最多五种核心产品。“孩子养多了教育不好”,郭本恒的标准是,新鲜奶产品年销售额能超过5亿、常温产品年销售额能过10亿的,才是值得培养的核心产品,否则“做了也没用”。
在聚焦原则上,郭本恒强调区域聚焦和渠道聚焦并举。事实上,对于常温类乳品来说,现代商超的销量并不多,传统渠道要占80%~90%左右,在不发达地区传统渠道的比例更高;而且传统渠道扣点率远远低于现代商超渠道,净利润也会因此高许多。
为了避免出现“撒胡椒面”的情况,郭本恒要求下面一个县、一个市地突破。“要知道虽然两个市合起来的销量和一个市的销量即便相等,但实质却完全不一样:产品的投入产出比、品牌形象、在当地的市场地位等都不相同”。
为此,郭本恒当初甚至对内放过狠话:“全国不行,就撤回华东;华东不行,就撤回上海;上海不行,就撤回徐汇”。目的,就是要做到只要光明在的地方,网点数量、台面、导购陈列以及市场份额,都要有优势。
为树立内部对“聚焦战”的信心,郭本恒一开始,就和自己力排众议一手提拔起来的“大将军”梁永平,合谋了一招“精神胜利法”:决定先在浙江金华这块“弹丸之地”打一场“样板仗”。一时间,金华市内铺天盖地都是光明的广告,光明乳业的产品几乎占领全部乳品零售终端,光明常温奶的商场占有率立刻跃至金华地区第一。
这场酣畅淋漓的胜仗让光明内部士气大涨,郭本恒则乘胜追击,让梁永平把“金华经验”先在华东大力推广。
“先聚焦资源做好华东,外地只留三个点,星星之火,不灭就行。”这是光明乳业2007年伊始便确定的方针。之所以先选择华东,是因为光明乳业在江浙沪品牌有影响力,网点也不错,甚至“人脉关系都是好的”,如果这些条件都具备的华东光明都做不好,那其他地方就“更没戏”;2008年,郭本恒下令,开始在西南、华北、两湖三个外围点发力,他的算盘是:光明在华东能做到年销售额20多亿,外围发力后至少实现两三亿元,这样一来,常温奶这盘棋就可以活起来。
郭本恒的成绩不错。如今,光明常温奶的市场份额在江、浙、沪均跃到了第一,而2007年时,光明在这些区域的排名还都是第三,且和第一相差“十万八千里”;在西南等外围发力点,和蒙牛、伊利的差距也大幅缩小,终于“有了比划比划的资本”。对此,中投顾问也提供了这样一组数据,截止2008年底,光明乳业在不仅在新鲜奶全国占有率达26%稳居第一,酸奶升至47%,而且,之前毫无生气的常温奶也争得了一成的市场。
从华东突围,在外围发力,光明的常温奶之路如今走得尚算平稳。而在光明之外,乳业市场新一轮的整合也在加剧。而不甘于总是坐在季军宝座上的光明,该如何抓住机会?
来源:中国糖酒网信息中心
1、找不到合适的产品,请找我!
2、产品太多挑花眼,请找我!
3、初入此行业很迷茫,请找我!
4、联系不上酒企业,请找我!
5、我有尾货要处理,请找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