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正欣:“炼金与修道”
2012-09-07 (来源: 中国糖酒网信息中心)
踪采访青岛饮料集团9年,这是记者第二次与集团董事长张正欣“面对面”。
上一次是在2006年6月1日,退市十年的百年品牌——青岛葡萄酒复出上市新闻发布会上,这一次是在2009年7月10日,青岛饮料集团在金融危机影响下逆势飘红,向社会各界交出了一份亮丽“年中报”——集团半年总结会后的第一天。
彼时的张正欣,以一封写给青岛市委副书记、市长夏耕,请缨复活青岛葡萄酒的信作为发布会的开场白,言辞凿凿,铁肩大义,家国情怀感人。当时,他已在不到五年的时间里,先后拯救了奄奄一息的崂山矿泉水、华东葡萄酒,复活了兵败“洋可乐”、彻底退市的崂山可乐。他依然认为自己的肩上有更多的责任:“青岛的发展需要品牌。作为一名青岛人,我感到有责任、有义务迎接挑战。”
白驹过隙,三年的时光将彼时华发未萌的张正欣雕刻得鬓若霜染。他掌舵的青岛饮料集团先于金融危机调整变革,从2008年下半年到2009年上半年,旗下三大品牌灵活应变、稳健前行,业绩喜人。
他是一位妙手回春的医圣,祛沉疴,铸新肌,只不过他的病人叫作“品牌”。他像一位经验丰富的船长,仿佛隔着上百海里就能嗅到冰山冷冷的气息,调航向,转战术,指挥着集团三大品牌共舞精彩。
品牌是历史的流淌,历史是品牌的镜鉴。他的品牌复活与再造传奇是一种标本,堪称MBA案例经典。他却平和地对记者说,今年才刚刚摸准了集团的发展路径,他要用下一个十年来检验11年的成功实践和思考。
为品牌而生的他,视品牌为集团事业的基石和生命。在他的品牌境界里,产品可以被竞争者模仿,但品牌是独一无二的。他的品牌炼金与管理修道同步推进。炼金,意味着源源不断地创造高品质的产品,引导消费,为大众喜爱,甚至无可替代,日积月累为品牌加分,提升品牌的附加值和含金量;修道意味着打造出企业不可复制的品牌忠诚、经营之道、商业模式、文化底蕴。他的炼金与修道为三大品牌赋予特殊的内涵,让他们成为市场竞争中的品牌强者。
每一次消费决定都代表着一次品牌的更替机会,在一个品牌占有率达到90%的垄断市场上,他依然难言满足。他用超市货架拿起他的品牌而又犹豫中放下的顾客的身影,告诫自己:品牌永无止境。即使对于忠诚顾客,他依然保持高度的危机感,因为消费者是善变的,保持敏感度,给每个品牌不断注入新的元素,才能让它的市场继续长大。他和他的团队用主动的创新,保持品牌的活力、生命力和魅力,而其中的每一次创新升级,都能创造新的品牌溢价,都能给企业带来一个新的自然生命周期。如此攀升,生生不息。
他笑言与“饮料”的渊源流长。毕业时他选择了当时的青岛饮料进出口公司,机缘不到,未能如愿。此后的十二年,他先后履任晶华玻璃厂团委书记、益青公司外资部部长、副总经理、总经理,主持了青岛最早的一批外商合资企业谈判,其中包括大名鼎鼎的可口可乐。12年一个巡回,1998年1月,他奉命接手濒临倒闭的崂山矿泉水,2006年出任青岛饮料集团董事长。
他用比旁人多了一分直觉和执著来注解自己的商战感悟,这也正好应了上古智者的那句“大道无形、大音希声”。
强烈的品牌情怀、敏锐的直觉决策能力、指挥家般的多品牌驾驭能力,企业生态系统建设能力、不确定性面前表现出的非凡的胆略,面对困难的坚定与坚持,学而不辍的创新,凝聚成张正欣言谈中无意流露出的企业目标和社会使命相交织的双重成就动机。他的使命感、责任感、激情和勇气、坚韧和魄力,皆源于此。
来源:中国糖酒网信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