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县绿色百强正崛起
2012-09-10 (来源: 中国糖酒网信息中心)
蓝天白云下,青山碧水间。成片的麻鸭拍波而戏,成群的牛羊体壮膘肥,成圈的梅花鹿欢奔狂舞;成笼的蛋鸡呜叫争食,成窝的长毛兔光亮诱人。在沁县采访,最让我们感兴趣的,就是这蓬勃发展的现代农业和畜牧业。各处走走看看,所见所闻,一个深刻的印象是:绿色百强正崛起。虽然现在这些麻鸭、牛羊、蛋鸡、梅花鹿和长毛兔,以及由此而正上马的加工和储藏产业,还达不到产值上亿、利税千万的百强标准,但它所孕育的希望和前景,却足以使我们相信它是未来最有生命力和竞争力的新型产业。
创特色与抓绿色
2003年初春,全市百强调产启动。县委书记俞长生、县长魏书校在思考着沁县的百强工程建设。相对而言,沁县地下资源比较贫乏,没有别的县区那样“掘地为宝”的优势。群众有句口头话:“地下没挖的,山上没抱的,水里没捞的,兜里没花的”。此说虽然有点片面,也有点对自然条件的过于依附,但也部分地说明了沁县经济落后的现状和发展的难度。当一些地方在煤炭市场价格历史性狂长的推助下,总产值和财政收入几倍几倍地飙升的时候,沁县却仍然在传统农业的道路上艰难地跋涉。尽管干部群众使出浑身气力,每年的财政收入也仅有百分之几的增长率。怎么办?抓住机遇,迎难而上。百强调产是机遇也是挑战,是希望也是出路。俞长生和魏书校决心在沁县打一场百强建设的硬仗。
沁县境内水源充足,水系发达。浊漳北源、西源、南濂的18条河流纵横交借:27处地下泉水常年涌流。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在漳河河谷各段建起的。9座中小型水库星罗棋布。水多宜养,这是沁县优势之一;优势之二是,山多宜牧。全县有牧草坡地近40万亩,占总面积的20%,其中天然草34万亩,占总面积的12%。所以,县委、县政府从当地实际出发,提出“创特色,抓绿色,宜养则养,宜牧则牧”的百强发展战略,并于2003年实施了畜牧业“555"2E程,即建设五大龙头企业、五大畜牧小区和五大养殖基地。2004年又进行了百万只麻鸭的规模开发。
老“三宝”与新“三宝”
沁县的老“三宝”——小米、瓜子、吴阁老,在上党地区或更远的一些地方都赫赫有名。尤其是沁州黄小米,属中国四大名米之一。《中国谷子品种目录》所载的一万多个谷子品种,沁州黄以其色泽金黄、颗粒圆润,食时绵口,味甜清香,且具有药膳功用而名列前茅。近年来,县委、县政府按照“办大集团,干大事业,闯大市场、做大贡献”的指导思想,全力打造名米品牌,采用公司+基地+农户的运作方式,使沁州黄种植面积达到5万多亩,总产量达到1250万公斤,使13个乡镇的、2万余农户年平均增收3000多元。同时,沁州黄小米集团在全省设立了太原、阳泉、运城等7个办事处,180多个营销网点,并将市场拓展到北隶、上海、南京、大连、齐齐哈尔等大中城市,销量一路增长,产品供不应求。
在“创特色,抓绿色”的百强建设中,沁县的“新三宝”也应运而生渐成气候,这就是麻鸭、肉牛、酸枣汁。麻鸭分两类:蛋鸭和肉鸭。今年在景村、北河等7处水库养殖区与各乡镇沿河塘坝鱼池投资350多万元,养殖肉蛋鸭50余万只。由于水质洁净,水中微生物较多,沁县养殖的肉鸭肉质鲜美,蛋鸭产蛋率高且个大质优,很受各地用户青睐,此一宝可谓大有作为。肉牛是第二宝。现在沁县办起25个肉牛育肥小区,饲养量已突破1万头。沁县肉牛品种都是引进的皮埃特蒙、西门塔尔、德国黄牛、利木赞•夏洛来、荷斯坦等国外优良品种。其中南里乡张庄、侯家庄,故县镇徐村、马连道村,杨安等肉牛公司和小区,养得多,收入高,基本上是家家养,户户牧,发“牛财”成了当地农民增收的一个亮点。酸枣汁是第三宝。
曾几何时,酸甜可口,绿色天然的酸枣汁,即国家金奖、全省著名的品牌——唯思可达,博得过多少人的赞赏。之后,虽然企业受挫停产,但唯思可达的品牌仍在不少客户的心中徘徊不去。
终于,今年在外地客商王旭芳的带领下,唯思可达又走上新生之路。他们实施的“三级跳远”战略,第一跳成绩喜人,目前年产量已达到1500多吨。
现代型与规模化
水库看鸭,山里看牛,家户看兔,养殖中心看梅花鹿。一路采访,走马观“花”。我们不停地跑.县委副书记李纪元、裴少飞,宣传部长王元英和副县长王建良以及畜牧局局长李宏勋等同志也不停地给我们介绍。从种养情况看,沁县正在崛起的绿色百强,已经进入现代型和规模化的初级阶段。
现代型,是在当今市场经济条件下任何企业,不管是工业企业,农业企业,还是商业企业,都不可能逃避和逾越的必然选择。现代;就是时尚、流行、前卫。沁县“老三宝”中的沁州黄和新“三宝”,都是具有现代特色的产品。现在人们崇尚健康,,喜爱绿色,注重营养,讲求质量,而经过科学研究开发出来的沁州黄小米、麻鸭、肉牛和酸枣汁完全满足了人们的这些需求。小米无化肥侵害之忧,麻鸭无浊水侵蚀之虑,肉牛无污草侵壮之嫌,酸枣汁无色素浸泡之疑;且包装美观亮丽,市场销售十分抢手。
规模化,是现代企业生存之路。没有规模,就没有竞争力;没有规模,就没有效益和企业的发展。沁县的绿色百强正向着规模化和系列化的方向进发。以麻鸭为例,不仅养殖规模日益扩大,相继建起15个养殖区,明年肉鸭和蛋鸭将达到100万只,而且加快了各种配套工程建设。扩建后的松花蛋加工厂,年加工能力达到2500吨,筹建中的种鸭厂年可孵化雏鸭100余万只,同时还在筹建肉鸭宰杀、加工、储藏、运售等“一条龙”服务企业,把麻鸭养殖生产做大做强。一业带多业,一产兴多产,逐步形成科学合理,互补互促,同时并进的循环经济新格局。
干部带与政策促
一个新型产业的兴起,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尤其是在沁县这样干部群众思想比较传统保守的地方,困难也就更多一些。从县委,县政府和农、牧主管部门领导和干部的言谈中,我们不难体味他们工作的艰苦和创业发展的艰辛。面对困难,沁县的办法是,在科学决策、运作、培训、生产的基础上,做到了干部带头前面引路,政策支持后面推动。
说起干部前面引路,不能不提到沁县畜牧局局长李宏勋。这个毕业于山西农大畜牧系,在乡镇当过副乡长、纪检书记的干部,从1999年主持畜牧局工作后,就二心扑在全县畜牧业的发展上。人们说他心里想的是牛羊免,手里抓的是示范户。郭村镇有个圪(土达)村,村里的下岗职工杨树平;在李宏勋帮助下,在家种草70亩,亩收获牧草万余斤,亩收人达到1200元,加上亩收草籽300元,亩收人1500多元。有了高蛋白牧草,他养的优种兔发展到600余只.成了村里的,小康户。现在衬里的10余户农民也跟着他种草养兔,使圪(土达)村成了沁县种草养兔的示范村。沁县县委、县政府支持和鼓励涌现更多的像李宏勋这样的干部。一方面实行各级干部包乡村、包项目、包指标的“三包”制度,一方面对“三包”进行严格考核,奖惩兑现,表彰先进,鞭策后进。现在沁县许多乡镇村干部都成了开发新型农业和畜牧产业的带头人。去年,全县畜牧小区建设先进单位和标兵模范个人表彰大会上,就有40多名干部登上领奖台。
说起政策后面推动,也不能不提到的是县里财政的拮据。但县委、县政府有这样一个基本态度,宁肯让机关和干部困难点,也要挤钱把绿色产业扶起来。县政府拿出专项基金,对畜牧小区建设实行以奖代补。对新建养殖小区实行重点补助,凡建成,一个存栏300-500只规模的养殖小区补助1万元;500—1000只的补助2万元;,000只以上的补助3万元。同时规定小区通电、通水、通路和平整场地等基础建设由各级政府负责,并对防疫检疫、畜病防治、人员培训、饲料牧草供应、购买畜种、配种等提供一系列优质低价服务。麻鸭养殖也同畜牧小区建设一样享受优惠,并对饲养1万只蛋鸭或5万只肉鸭,饲养2万只蛋鸭或10万只肉鸭大户,给予1万元和3万元的奖励。政策的推动,发挥了极大的作用。目前,全县的牛羊鸡鸭和梅花鹿饲养总量达到百万余只,各类养殖大户已有2250余户。
沁县的百强调产,正在按照市委;市政府建设“龙头企业特色县”和做大沁州黄小米,做好水面养殖文章的部署和要求,向着更高更远的目标发展着。金秋走沁州,驱车喜心头。地里五谷香,家家鸡鸭兔,山中牛羊肥,绿萆进良田,耕读传家史,今又谱新篇,我们吟诵着这有感而发的诗章,打心里希望沁县的绿色百强早日展翅腾飞!
来源:中国糖酒网信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