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甜蜜事业”遭遇苦涩
2012-09-19 (来源: 中国糖酒网信息中心)
朋友,你读过杨朔的散文名篇《荔枝蜜》吗?你可知道,在以荔枝蜜闻名天下的从化北部山区,今年部分蜂农的“甜蜜事业”正在遭遇苦涩。
近日,有蜂农致电本报热线81919191,诉说去年冬天至今冬蜜无人收购,销售困难,已经影响到4月份即将开始的采荔枝蜜工作。蜂农们说,前年7月从化荔农卖荔枝难时,通过广州日报牵线搭桥最后荔枝卖出了好价钱。此次再次向报社求援,期盼帮他们招来买家,以解燃眉之急。
3月6日,记者来到离从化良口镇石明斗潭村。年近70岁的村民陈汝生从1963年就开始养蜂采蜜。在他家的储物房里,记者看到了3个约1米高的大瓦缸以及四五个大胶罐,里面盛满了白色的冬蜜。陈汝生告诉记者,他家约有300多公斤冬蜜,往年从10月下旬就有商家来收购,春节前冬蜜就可以脱销,但去冬至今却无人进村收购。
斗潭村30多户农家有三分之一养蜂,单是该村附近存有100公斤以上冬蜜的蜂农就有50多户。“那冬蜜能保存多久不会变质?”“可以存放一至两年。但这么多年来我们都是靠养蜂维持生活,如果卖不出去,投入的资金收不回来,眼看荔枝花期快到,采荔枝蜜的工作都没法进行。”陈汝生说出了蜂农忧虑的根本原因。
临离开斗潭村时,陈汝生告诉记者,从化最大的养蜂专业户仙溪村的唐芳华的冬蜜也不好卖。记者赶到仙溪村时,唐芳华与他弟弟仍在深山放蜂未归,唐芳华57岁的父亲唐明善在家中。在唐家仓库内,记者看到了十几个装满冬蜜瓦缸、铁罐,约有三四千公斤。唐明善说他养蜂至今有40年,像去年冬蜜这么难卖还是第一次遇上。
记者打通了唐芳华的手机,唐芳华说自己也打过电话给商家,商家们说去年蜂蜜不好卖,加上外省的蜂蜜又多又便宜,所以都不愿意进村收购了。唐芳华还说,除从化外,附近佛冈、新丰、龙门等地区蜂农的冬蜜都不怎么好卖,目前估计从化地区有30至40吨冬蜜积压蜂农手中。
原因分析
蜂农销蜜渠道待开拓
昨日,就从化蜂农冬蜜滞销问题采访了从化畜牧水产局局长张廷波。据张廷波介绍,从化市共养蜜蜂27000群,养蜂户多集中在北部山区,以良口最多,其次就是吕田、温泉和江埔。养蜂户一年共有三次采蜜期,一是4月份的荔枝蜜,二是5~6月份的百花蜜,三是11月份的冬蜜。按照每群蜂每年20公斤的产量,从化一年的冬蜜产量大概有50万公斤左右,即500吨左右。
为什么今年还有部分蜂农手上仍有冬蜜积货呢?张廷波认为,蜂蜜滞销首先是因为收购方式已经改变,而蜂农并没有大力开拓销售渠道。他介绍,在上世纪70~80年代,从化有一个土产公司,专门上门收购蜂蜜,但上世纪90年代改制后,蜂蜜收购和销售渠道已经市场化了,现在基本上有三种渠道,一种是小贩上门收购,另一种是大的工厂企业需要制糖的委托收购点进行收购,第三种就是蜂农自己拿到市场上或旅游区进行销售,前两种收购量占70%左右。如此算来,有三成左右的货要靠蜂农自己去找销路的。
从化最大的养蜂场谭新养蜂场总经理谭东山则认为,主要原因是蜂农要价太高。谭东山解释,目前主要是两种蜂采蜜,一种意大利蜂,产量高,喂养成本也高;另一种是中国蜂,产量相对低,但容易喂养。养蜂场和养蜂专业户以意大利蜂为主,一般蜂农则以中国蜂为主。去年可能由于天气缘故,采蜜前期意大利蜂失收,冬蜜收购价被抬到每公斤12至14元,但后期中国蜂采蜜大获丰收,往年冬至以后都不再“打蜜”了,但去年冬至后蜂农还打了四五次蜜,量大必然导致价格下跌,商家开出每公斤8至10元的价格时,蜂农没有及时调整心理价位,仍等待高价出售,因此造成了冬蜜的积压。
记者问:“现在蜂农每公斤8元多都愿意卖了,你会不会去收购?”
谭东山说,现在已经过了冬蜜收购最佳季节,接着下来是收购荔枝蜜了,将冬蜜收购回来也只是囤积起来而已,不利于资金周转。
从化供销社主任谢鉴洲表示,冬蜜滞销与外省蜂蜜大量进入广东也有关系。本地蜂农养蜂多是单兵作战,成本相对比大蜂场高,价格自然也高,商家当然愿意收购外省相对较便宜的蜂蜜。
来源:中国糖酒网信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