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龙”创业32周年 “做大”小产业的秘诀
2012-11-02 (来源: 中国糖酒网信息中心)
“陆龙”海产,这个即将年满“32岁”的中国海产领军品牌,今年前三季度销售额同比增长近40%,这让公司董事长陈苗龙喜笑颜开。
“世博效应”惠及陆龙海产
不久前,英国游客波茨先生在上海世博会宁波馆看到了一个令他印象深刻的海鲜品牌——陆龙海产。为此,当他到宁波旅行时,“陆龙”总部旗舰店就成为其计划中的访问点。这位54岁的英国商人兴冲冲地告诉陈苗龙:“我是一路‘追星’过来的,我特别喜欢你们的休闲海产!”
自从独家成为“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宁波馆专用海产食品供应商”以来,“陆龙”迅速成为外地游客购买优质海产的首选品牌。据统计,世博期间,“陆龙”位于上海肇嘉浜路的直营店,与去年同期相比,销售量激增五成以上。
一名许姓营业员表示,“这些顾客中好多人都是冲着‘宁波海产头块牌子’而来的”;同样的火爆场面,也出现在杭州、宁波等“陆龙”的10余家分店。
对于“陆龙”在世博期间受欢迎,陈苗龙说:“这充分体现了宁波海产和宁波海产文化的巨大魅力。”这家最初以黄泥螺和红膏蟹制品起家的传统海产加工企业,以选材精细、品种齐全而闻名遐迩,如今已拥有九大类数百个品种,在今年7月份公布的“2010宁波市服务业百强企业”中排名前列。
做好“五品”铸名牌
企业欲创名牌,必须拥有“五品”:优异的品质、齐全的品类、高端的品位、响亮的品牌、良好的品行。
稳居中国海产领军品牌的“陆龙”,其32年间的成功“秘诀”即是:给“品质”上道“保险”、给“品类”添支“新兵”、给“品位”提个“等级”、给“品牌”贴层“足金”、给“品行”安颗“良心”。
给“品质”上道“保险”
近年来,“洗虾粉”、“三聚氰胺”等各类食品事故的频发,引发全社会对食品安全的信任危机。但对于像“陆龙”这样的食品企业而言,却是提高品牌集中度和消费者满意度的一大机遇。
层层“保险”,使“陆龙”在海产业中成为“诚信、安全、可靠”的代名词。该企业不仅控制产品源头,与江苏大丰100万亩无污染滩涂和东海舟山渔场建立了一级品统购的“绿色通道”,而且投资3000多万元引进质保体系和现代化生产线,打造出内业最健全的运营体系和品质控制体系。创业至今,“陆龙”迄今未出现一例食品中毒事件及重大产品质量安全事故,由中国人民财险公司承担“产品质量信誉责任保险”,连续8年无一例质量投诉。
给“品类”添支“新兵”
“陆龙”全力打造中国最大的“全品类海产食品供货商”。这个在30年前仅靠销售黄泥螺一种单品起家的企业,如今的产品线已涵盖休闲海产、东海干海产、黄鱼制品、海蜇制品、冷冻冰鲜等9大系列数百个产品。同时,该企业每年都要开展深入的市场调查,根据消费者的潜在需求进行产品研发,为“产品大家庭”吸纳“新兵”。目前,新品销售每年占据“陆龙”总销售额的10%以上,也为企业带来了数十项新专利。
给“品位”提个“等级”
据专家分析,极富宁波地域特色的海产食品,依托东海渔场和已历千载的加工历史,已成为宁波真正具有国际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的传统名特产行业。
但在过去,黄泥螺等海产食品仅限于家庭加工,但因制作粗陋而难登大雅之堂。“陆龙”打破这种“家庭作坊式”的传统加工模式,首家形成工厂化、规模化生产。因其用料考究、制作精良,陆龙海产身价倍增,不仅逐渐成为沪宁等地高端餐饮场合的必上“大菜”,而且开始走出宁波销往海外。
给“品牌”贴层“足金”
当下,很多地域性特征明显的“老字号”产品日渐式微。除了它们存在产品单一、企业规模小、经营模式守旧、产品创新不足等问题之外,缺乏品牌意识和推广手段,也是重要的原因。
“陆龙”摒弃“酒香不怕巷子深”的陈旧观念,不断拓宽宣传推广途径及辐射区域,累计投入5600余万元用于建设企业品牌和宣传“陆龙”商标。目前,在宁波、上海乃至国内各地,“陆龙”均是消费者心目中的海产食品第一品牌。“陆龙”还曾于去年底出资赞助上海世博会宁波案例馆,在国内企业中首家成为“2010上海世博会宁波案例馆专用海产食品供应商”,并在同业中享有排他使用权。
给“品行”安颗“良心”
好企业是优质商品的生产者,因坚持诚信经营和承担社会责任而赢得尊重。因此,良好的“企业品德”,无疑能赢得消费者的更多认同,为产品美誉度大幅加分,进而促进产品销售。
在食品行业,企业在原料采购、加工等方面偷工减料的现象屡见不鲜,但“陆龙”却视偷工减料为耻辱,30余年来,他们不仅制作严谨、以身作则,更是在业内带头倡议抵制“炝蟹假红膏现象”等行业不正之风,成为诚信经营的企业标杆。在该企业内部,充满了“和谐气氛”,近五年间未发生一例劳资纠纷;同时,“陆龙”热心公益事业,出资150万元建立“见义勇为基金”,并长期资助宁波聋哑学校等5所院校,累计已投入数百万元参与各类慈善事业。由于长期致力于内外和谐发展事业,“陆龙”去年被评为“宁波市首批创和谐企业”。
来源:中国糖酒网信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