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阿阿胶与名人
2012-12-05 (来源: 中国糖酒网信息中心)
一山一水一圣人,众所周知,这说的就是山东。巍巍泰山见证了齐鲁文明的力量,滔滔黄河哺育了齐鲁儿女的精魂,而遗泽万世的孔孟之道更是令齐鲁增辉,华夏添色。这几样事物都在人们的生活中烙下了深深的印迹,历史影响久远深刻。如果抛开历史意义不说,单从对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影响方面来说,山东还有一大文化名片鲜为人知,那就是有“圣药”之称的阿胶。
郦道元在《水经注》中说:“东阿有井大如轮,深六七长,岁常煮胶以贡天府”。在古代,阿胶历来是朝廷贡品,因此,阿胶的故事总是与贵族们相联系。
阿胶与李世民东阿境内千年流传的民间掌故说到,想当初,尽管李世民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但在山东境内,却遇到强人王世充。那王世充也不是等闲之辈,一阵厮杀下来,李世民小受顿挫,人困马乏,遂引军进入东阿县休整。东阿人就以阿胶熬汤来拥军。说也奇怪,大队人马第二天就精神焕发,居然一鼓作气打败了王世充。
唐代《元和郡县志》记载,太宗时,朝廷派遣大将尉迟恭光临东阿县,封存阿井,宣布自此之后当地闲杂人等一律不得私启井封,制造阿胶,否则杀无赦。只有官家才可以“启封而取水”,“熬胶进贡”。
阿胶与杨贵妃姐妹铅华洗尽依丰盈,雨落荷叶珠难停。暗服阿胶不肯道,却说生来为君容。
虢国夫人峨眉长,酥胸如兔裹衣裳。东莱阿胶日三盏,蓄足冶媚误君王。
这两首诗,前一首出自《全唐诗》,后一首出自《莞尔唐史》,为明代朱克生所作。说的都是二女服阿胶以养容颜的故事。一个“暗服阿胶”,一个“日三盏”,充分说明了她们对阿胶的珍爱。
阿胶与慈禧同样也是在宫廷。慈禧年轻时,身怀六甲,却胎漏出血,久治不效,后幸得
东阿阿胶,才得以安胎顺产,那小阿哥就是后来的同治帝。咸丰皇帝感于东阿阿胶的神奇疗效,特赐予制胶师傅三件宝:一是四品朝服黄马褂一身,二是进宫用手折一个,三是赐“福”字牌号。
后来的慈禧对东阿阿胶情有独钟。阿胶成为其延年益寿的重要滋补品。晚年的慈禧又赐东阿制胶师傅她的画像一幅。
阿胶与朱熹《朱子文集》里收录了南宋著名理学大师朱熹给母亲的一封信,里面说:“慈母年高,当以心平气和为上。少食勤餐,果蔬时伴。阿胶丹参之物,时以佐之。延庚续寿,儿之祈焉。”其言切切,其心拳拳,于日常闲话之中传达出其至孝之心。
阿胶与何良俊阿胶是延年上品,古人深明此理,所以有条件的人们才把以阿胶滋补作为养生佳径。明代嘉靖时的著名文人何良俊就是一例。他曾在南京翰林院短时任过孔目一职,任职没有几天便辞官告退,从此赋闲在乡,后有《清森阁集》著作问世。其中有《思生》一诗记其日服阿胶之事:
万病皆由气血生,将相不和非敌攻。一盏阿胶常左右,扶元固本享天平。中国文人一向是既堪治国又善治病的。何良俊不愧是典型的中国文人。他对疾病产生根源的理解的确是一针见血。怪不得他能寿至八十有一,无疾而终,看来这就是因为他深谙“扶元固本”之道。
阿胶与毛泽东悠久的使用历史,使阿胶成为延年圣品的代名词,因此,它渐渐成为人们表达敬孝之情的载体。
上世纪40年代,中国共产党七大召开之际,在鲁西与延安的慢慢长途间发生着一段感人的故事。鲁西区党委七大代表徐运北背负着鲁西人民对毛主席的深情厚意,怀揣5斤阿胶,踏上了慢慢长途。当时正值百团大战开战之际,徐运北一路上历经艰险,历时一年才到了延安,终于将这份饱含感情的礼物送上。
阿胶与黄婉秋2007年下半年在CCTV4《中华医药》栏目中曾做过一期关于中医药养生的节目,其中就有著名表演艺术家刘三姐的扮演者黄婉秋的养生故事,一味由黄芪、党参、川芎、当归、阿胶配伍组成的药方,一吃就是40多年,现年已63岁的黄婉秋,依然容颜不老,光彩照人,这与她多年来一直坚持滋补的生活习惯确实密不可分。自此以后,她的这个养颜方为许多人所推崇,影响甚广。
传奇故事说不尽,流风余韵两千年。古老的国药瑰宝早已不是昨日深宫中的稀世之品,而成了今日人们日常日用之物。阿胶的故事仍在继续,阿胶的文化正在光大。阿胶,作为山东的又一文化名片正在走遍神州,走向世界。
来源:中国糖酒网信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