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牵手黄河与圣药
2012-12-05 (来源: 中国糖酒网信息中心)
中国有圣人,有没有圣药?有!
医圣李时珍给出答案:阿胶“……和血滋阴,除风润燥,化痰清肺,利小便,调大肠,圣药也”。
圣药出在那里?梁代医家陶弘景说,阿胶“出东阿,故曰阿胶”。
东阿县在那里?泰山脚下,黄河岸边。说来,这圣药与中华民族的摇篮与脊梁还有着割扯不断的文化渊源。
东阿县原是黄河边上方圆不足百里的小县,也是济水伏流所经之地,济水荣而溢出,便是阿井,阿井水煮胶,便有阿胶。黄河浑浊,济水清沏,一为地上河,一为地下流,在东阿形成泾渭分明的对比。
黄河之水天上来,浑浊汹涌,奔流不息,黄河水清罕见难得;而以阿井水煮胶,胶黄透如琥珀色,外表光黑如漆,光明脆彻、历夏不柔。光亮透脆的阿胶在古人眼里也就成了涤污去浊之品,而文豪每每谈及黄河之浑浊不堪,便想起阿胶来。
东汉孔融《同岁论》曰:“阿胶径寸,不能止黄河之浊。”
唐代罗隐于咸通元年至京师,应进士试,历七年不第,感悟人生,因作《黄河诗》:
“莫把阿胶向此倾,此中天意固难明。解通银汉应须曲,才出昆仑便不清。
高祖誓功衣带小,仙人占斗客槎轻。三千年后知谁在?何必劳君报太平!”
此诗说:黄河曲而不正,刚出源头就已浑浊难奈,即使阿胶也不能澄清,三千年才能清一次,还是不烦告知了,科举污甚似黄河,再无清澄希望。此后,罗隐真个回到家乡杭州,在钱镠幕下做官,再不到长安考试了。
文人拿阿胶阐述自己观点,姑且不论,而阿胶作为中药之圣药,确也有祛除淤浊之功。中医以自然解释人体生理,水浑为浊,水堵为淤,人有气血津液经络,血浊淤则为瘀血,津液浊淤则为痰饮,经络淤阻则为中风,故男女一切风病,骨节疼痛,水气浮肿,虚劳咳嗽喘急,肺痿唾脓血,及痈疽肿毒均是浊淤之表现,亦在阿胶治疗之列,医方更是百之千之。
赤白痢疾:用阿胶一两,黄连三两,茯苓二两。吐血不止:用阿胶(炒)二两,蒲黄六合,生地黄三升。月水不调:阿胶一钱,蛤粉炒成珠,研末,热酒服即安。妊娠下血不止:用阿胶末、生地黄、清酒。
正本必要清源,治理黄河如此,中医治病也是如此。中医认为肺司一身之气,主皮毛,与大肠相表里,为上水之源。阿胶首入肺经,更入主水之肾经,阿胶在源头推陈布新,自然没有藏污纳垢之病。正所谓:“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来源:中国糖酒网信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