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 650 1979
浅谈光明乳业的再生(二)
颠覆麦肯锡
“矩阵式管理构架”正是王佳芬当年聘请麦肯锡一手搭建的,王佳芬对此也推崇备至。但如今,郭本恒要拆掉这个制约光明“奔跑”的“减速器”。
除了修改战略,在郭本恒看来,还有一件大事必须得办,那就是拆掉制约光明“奔跑”的“减速器”——矩阵式管理架构。
为此,郭本恒甚至不惜得罪了将自己提拔起来的王佳芬。因为“矩阵式管理构架”正是王佳芬当年聘请麦肯锡一手搭建的,王佳芬对此也推崇备至,甚至视为光明管理“国际化”的重要标志。
“当年请麦肯锡做战略,我一直不同意,但我说了不算”,郭本恒坚信,正是矩阵式结构充当了光明乳业发展由快转慢的“罪魁”,硬生生地将其从每年近40%的增长轨道上拉了下来。
“矩阵式管理是什么?说白了就是一个人有好几个头,互相牵制,这样可以保证你不犯错误,但它牺牲了效率,明明一天能定下来的事情,结果一个月都定不下来。”在郭本恒看来,矩阵式管理架构是属于成熟企业的治理模式,可以保证财务稳健,利润平稳的增长,甚至不增长,对于国际成熟企业而言,这些都没问题。但关键是,“应用到正处在高速发展期的光明乳业,就是把历史阶段这个大方向搞错了,肯定会完蛋”。
在郭本恒的印象里,光明乳业发展的黄金时期是1999到2001年,那时他和另外两位空降的少壮派林豪、吴建平(二人现已离职),分管研发、市场和销售。而光明当时的决策状态是:“三个人往一块一凑,要做什么产品,怎么做,可能只需要一两个小时,整个儿就定了下来,然后各自回到岗位,投入运作。”
为了提速,打破光明乳业内部矩阵式之后,郭本恒将公司的组织结构改为条线式,重新设置职能部门、大力兴建常温奶事业部。并且把火力集中到了地方:设置了与总部职能部门平级、由他直接领导的华东、华北、华南、华中和西南五大地区事业部,以及18个省部。使得管理层次更加扁平化,提高对市场需求的反应速度。
对于这些冲锋在一线的市场单元,郭本恒也充分授权,他只管大方向。“我有个原则,在可与不可之间,一般说可。”一些人因此而找到舞台。最实际的,各单元负责人可支配的预算、可独立决策的职权范围都大大增加。
“现在总部的人力资源实际就管到省一级,省经理底下我们就不管了”,按照郭本恒的介绍,光明乳业目前的人事政策是“上级提名,隔级批准”,省经理由地区分部提名,总裁办批准,再往下,譬如城市经理,则由省经理提名,地区分部批准即可,总部不过问。而至于每个地方侧重发展哪些产品,如何建立渠道,在总部控制费率的情况下如何搞营销,则都由每个地区分部、每个省根据自身市场,自行决定。
“矩阵式打破之后,地方上的架构和职权好划分,但职能部门难划分”,郭本恒说,变革的阵痛在最初表现得很明显,职能部门之间、职能部门与地区部之间矛盾频发。事实上,这个问题到如今也没能明晰的解决,不过针对不同的职能部门,郭本恒也摸索出了一些办法。
譬如,对于市场部采取“抓大放小”的原则,每年主抓不超过五个主要产品,这些主要产品的广告策划、研发、渠道拓展等,由总部市场部门全面负责,在这些主要产品之外,各地区要做什么自行决定。而渠道部则“搞切分”,对渠道和网点就产品到达率、回访、服务等方面进行检查,去伪存真。
“一大将军 (常温奶)、两小天鹅(奶酪和奶粉)、五虎上将(五大地区事业部)、十八罗汉(十八个省部)”——这是郭本恒自己琢磨出来的比喻,也正是对光明乳业改革后的整体架构的概括。“你不能简单的说我们现在的管理构架是扁平化还是金字塔式,都是混用的”,郭本恒说,他看中的只有一个:实用就好。
来源:中国糖酒网信息中心
1、找不到合适的产品,请找我!
2、产品太多挑花眼,请找我!
3、初入此行业很迷茫,请找我!
4、联系不上酒企业,请找我!
5、我有尾货要处理,请找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