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 650 1979
浅谈光明乳业的再生
为了这把打开体制“鸟笼子”的“金钥匙”,光明乳业在过去的十余年里尝试过不止一次。
就在1月20日,光明乳业(600597)公布了A股限制性股票激励计划(草案),104名中高层人员将因此受益。
据申银万国分析师王鹏的介绍,仅就人才方面而言,目前乳业行业内的一个基本现状是,做常温奶的,就去伊利那里挖人,而做酸奶、保鲜奶的,就来光明乳业这里挖人。关键的原因,便是这两家国有控股的乳企,至今都没有在激励机制上有所突破,因此“留住核心人才就成了问题”。
虽然目前出台了草案,但其中带给郭本恒的挑战却不小。
该股权激励计划的实施的条件——要求2009年度营业总收入不低于79亿元,净利润不低于1.2亿元。光明乳业2009年前三季度营业收入实现60.82亿元、净利润1.08亿。实现上述目标看起来难度不大。
但要实现“解锁”则有着不小的挑战。根据股权激励草案,此次股权激励计划的有效期为5年,包括禁售期2年和解锁期3年。而按照具体的解锁条件(见图一),这意味着,此后光明乳业业绩年复合增长率需要达到20%,到2013年时,总体营收和利润规模,要比2008年增加一倍。而根据2005年到 2008年年报数据,光明乳业的营业收入一直徘徊在70亿元左右,增长幅度最高的2007年,也不过10.25%;净利润也一直在2亿元左右,除了 2007年保持增长之外,其他三年降幅均超过25%。
4年时间“再造”一个光明乳业,郭本恒的压力可想而知,而这就需要他拿出实打实的业绩来。事实上,自上任伊始,“业绩”便是里里外外套在郭本恒头上的一道“紧箍咒”。
突围口:常温奶
前管理层“观望一下再说”的保守策略,让这个曾经在2002年市场如日中天的乳业公司,一下滑到第三的地位。而今,郭本恒上任后,立即决定要进入常温奶领域。
郭本恒甫一上任,便碰上了公司发展的“低谷期”。
那是2007年1月底,郭本恒就任光明乳业总裁。两个月后,光明乳业发布了上一财年年报:2006年,尚未完全摆脱“回炉奶”事件影响的光明乳业,净利润大幅度下降逾30%,仅为1.53亿,而其新鲜奶在华南、华北大城市也节节败退,连行业第三的位置都岌岌可危,从一个全国性品牌几乎萎缩成了区域性品牌。
而与此同时,蒙牛和伊利却开始在新鲜奶领域向光明乳业发起围剿,以“新鲜工厂”命名的蒙牛新鲜奶甚至杀入了光明的大本营——上海。
低谷接班的郭本恒,显然被里里外外赋予了“突围”的重任。据一位光明离任高管回忆,郭本恒当初也并非“接班人”的不二人选,当初外界看好的,还有行事风格颇似王佳芬的副总陆耀华:上海籍人士。
“光明乳业是上海国资委控股的企业,绝大多数管理层又都是上海本地人,起用一个外地人,说明董事会也多少觉得光明是非变不可了”,该光明乳业的离任高管称。
为求突围,履任后的郭本恒在光明乳业掀起了一场激烈的变革,幅度之大超乎人们想象。“郭总变了”,谈及当时的感受,一位光明中层坦言,之前那个被称作“和事佬”的副总裁郭本恒,好像一夜之间变得激进、陌生了。
“屁股决定脑袋”,郭本恒对此也不讳言。激烈的变革下少不了反对的声音,但自称“胆子太大”的郭本恒依旧不服软。他砍掉了光明乳业的绝大多数产品种类,颠覆了原有的管理构架,甚至,执拗地推倒了光明乳业十数年如一日“聚焦新鲜”的战略传统,硬生生把光明的业务聚焦点放大到了“乳业”,提出了“聚焦乳业、发展新鲜、突破常温”的战略口号,将光明的战线延伸到了当时毫无优势的常温奶领域。
事实上,“要不要做常温奶”这枚硬币,光明乳业在过去就曾掷过不止一次。
2002年登陆A股上市前,一直以城市保鲜奶走天下的光明乳业如日中天,持续保持着销售额全国第一、液态奶市场第一、酸奶市场第一、收奶量第一、盈利能力第一的优异记录。2002年上市后,光明的销售额更是自35亿人民币跃至达50亿元。
但是,背靠草原优势主攻利乐包装常温奶的伊利和蒙牛已经相继发力,作为当时市场的领头羊,光明也意识到了市场正在发生变化。当时,就要不要介入常温奶,光明乳业内部展开了第一次激烈讨论。
据称,王佳芬和当时光明乳业决策层的主流看法是:一来,新鲜奶是光明乳业的“基因”所在,自步入液态奶市场以来,光明主攻的便是“更营养”的新鲜奶,技术、人员优势都在新鲜奶上;二来,新鲜奶毛利率比常温奶高。因此,那次内部讨论的最终的结论是:观望一下再说。
“打仗把敌人消灭了就是标准,管你用枪用炮干嘛?难道用炮打死了不算,用枪打死才算?”郭本恒说,虽然,新鲜奶的毛利率的确高,但这并不代表纯利率就一定高——“这一切,当时的认识上都有很大偏差”,郭本恒总结称。
2003年开始,光明乳业的行业地位由第一滑落到了第三,而且增速不过是蒙牛、伊利的三分之一。这时,王佳芬和光明乳业决策层才醒悟,针对崛起的伊利和蒙牛的常温奶,增设了常温事业部,但这时的光明俨然成了追随者,之后的常温奶发展一直没什么起色,甚至在内部也没得到有效的重视。一个细节是:直到其 2006年报,针对来年的发展战略的提法仍然是“聚焦新鲜”,丝毫不关常温奶什么事。
“做企业不能叶公好龙,不能想的和做的不一样。你不能嘴上说很重视常温奶,但是什么都不投入,现实是,你就是重视还不一定能做得成。”针对当时光明介入常温奶铩羽而归,郭本恒反思称,当时在做常温奶时“用什么人”,什么样幅度的市场投入,怎样的奖励机制上,都“没想清楚”。
郭本恒上任后,投入常温奶的决心显然更加彻底。在决定在常温奶领域向对手开火后,他首先做的,便是颠覆光明忠于新鲜奶的“基因”,将常温奶写进了光明的发展战略中,他反复“教育”光明的上上下下,光明是家乳品企业,不是新鲜奶企业。同时,他也打破了光明乳业内部原有的利益结构,将光明乳业之前在西安、成都收购建设的新鲜奶生产线改造为常温奶生产线,拓展常温渠道,倾斜内部资源大力建设常温奶事业部。
“现在我们很多资源都向常温奶倾斜,譬如同样的销售额,对常温奶的利润要求比新鲜奶就少,而市场投入也更大”,郭本恒介绍说,现在的光明乳业依然靠新鲜奶赚钱,他的底线是只要常温不亏,先充分拓展市场。
不过,发展常温奶被正式提到公司战略上来,还是2009年。根据年报披露的信息,光明乳业从2009年正式把常温奶、奶粉与新鲜品类共同确立为公司三大支柱产业的光明乳业,并制定了“做强新鲜、突破常温、出击奶粉”的年度市场目标和品类策略。且全年争取实现主营业务收入82.64亿元,利润总额1.62 亿元。
在平安证券的一份报告则披露了相关的销售数据:光明乳业未来三大支柱包括新鲜(2008年销售约35亿)、常温(2008年销售约 30亿)和奶粉(2008年销售约2.5亿元,计划2009年达到5.5-6亿元,2010年10个亿)。并分析表示,“公司当前最重要的是做大规模,而这主要靠常温产品”。
如今,光明的常温奶市场占有率已经翻了一番,将近10%,30多亿的销售额与新鲜奶分庭抗礼,成为了光明乳业的业务支柱之一,今年初,郭本恒又宣布进军奶粉市场。“新鲜奶是光明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常温奶是现在和未来,奶粉是未来。”郭本恒强调说:“这是战略性的。”
对此,申银万国分析师王鹏表示,“蒙牛、伊利的绝对优势很长一段时间内估计不会改变,但这并不意味着光明乳业没有机会”,王鹏说,至少常温奶给了光明乳业一个重新崛起的机会。
来源:中国糖酒网信息中心
1、找不到合适的产品,请找我!
2、产品太多挑花眼,请找我!
3、初入此行业很迷茫,请找我!
4、联系不上酒企业,请找我!
5、我有尾货要处理,请找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