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工业作为龙海市的主导产业之一,经过数年的蓄势发展,已经成为龙海市的扩张势头最猛、发展后劲最足的优势产业。
近年来,在人民币升值、原材料和劳动力成本上涨、外销市场萎缩等一系列困境中,龙海食品产业矢志创新、勇于突破,呈现出产销两旺的喜人态势。今年1至9月,龙海市食品工业企业实现产值160.36亿元,同比增长50.2%。
近日,记者深入龙海市多家食品加工企业,探寻其稳增长、求突破的秘诀。
记者首先来到龙海市东园镇工业集中区,在这里看到,海新集团投资3亿元的伯力爵生产线项目正在紧张建设中。
“项目预计年底可投产,将生产糕点、蛋糕、冰淇淋等新品种,成为公司新的利润增长点。”海新集团副总裁、投资部主任蔡龙狮信心满满。
创新发展模式
做市场领跑者
“创新一直是海新发展的主旋律。”蔡龙狮说,海新集团从一个村办企业,发展到如今拥有25家子公司,年产值超30亿元的规模食品企业,靠的就是“创新”二字。
海新集团前身是龙海市海澄镇埭新村的一个村办企业,从事饲料生产。1992年,海新集团开始涉足食品行业,生产饼干类产品。经过10多年的发展,至2007 年,海新已经推出近百种包装食品。“然而,由于重点不突出,分散发力,海新食品一直没能取得满意的业绩。”蔡龙狮坦言。
正当海新陷于发展困境之时,国际金融危机又不期而至,形势可谓雪上加霜。如何突破重重压力,寻找企业出路?海新领导层经过一番思索,终于下定决心革新公司发展模式,将旗下食品项目拆分成三个事业部,由海新食品、丹夫食品和泡吧食品构成。
变则通,由三家分公司独立操作某个类别产品的运营模式给海新注入了新的发展活力。蔡龙狮表示,在海新,以往是由同一支团队经营不同产业链下的产品,很难做到精深和专业。变革后,不同的产品种类由不同的团队和公司独立运作,在内部形成良性的竞争环境,激发了研发能力,推动了产品创新。
正是得益于公司发展模式的革新,海新转“危”为“机”。由丹夫食品经营的丹夫华夫饼,多年来始终保持全国市场份额第一,实现年产值5亿多元。而由海新食品推出的“小脆”系列薯片,由于其“非油炸”理念引领了健康潮流,一上市便备受欢迎。
目前,第二代丹夫华夫产品已试产,将引进第三代产品。今年9月,集团还与德国客商签订了天使之吻项目,是继伯力爵之后又一国际高端食品大项目。
“正是由于坚持”创新“这一核心理念,海新集团在27年的发展中,虽历经挫折,依旧阔步前行。”蔡龙狮深有感触地说,预计今年集团总产值将达到30亿元,跃上新台阶。
同样是在东园镇工业集中区,然利食品公司董事长蔡井辉带着记者参观正在安装中的虎皮蛋糕生产线,他颇为自豪地说:“研发新产品,我们从来不跟风。设备供应厂家有时还会根据我们新研发的产品来研发新设备。”
不仅如此,蔡井辉还创新公司管理模式,旗下6家食品公司都拿出一定股份让员工入股,让公司和每一个员工“捆绑式”发展,大大激发了员工的积极性。
抓大放小
打造“拳头”产品
如果说创新发展是龙海食品企业应对逆境的良方,那么优化产品结构、拓展新兴市场则让企业在逆境中积蓄了更多发展力量。
走进紫山集团,巨型的“Q51”标志尤为显眼。紫山集团是中国罐头工业十强企业,出口代号“Q51”享誉国际市场,产品出口到日本、欧盟、美国等5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国外消费者的心目中,买到“Q51”产品,即是买到优质中国罐头。但是,近年来,随着人民币的升值、原材料成本和劳动力成本的上涨,外销市场出现萎缩,紫山集团开始将目光转向国内市场。
强势品牌如何在国内市场续写传奇?“转型升级,优化产业结构是紫山当前突破困境的必由之路。”集团董事长洪长水说,紫山集团经过28年的发展,现已成为拥有罐头、矿泉水、果蔬饮料等100多个品种的农副产品加工企业。但是,在整个市场不景气的大环境下,过多的产品种类,反而增加了紫山的负担。
“现阶段,紫山正在整合产品种类,抓大放小,集中宝贵的资源,着力打造”拳头“产品。”洪长水说。罐头类产品一直是紫山传统的优势产品,为适应市场新需求,紫山调整罐头产品开发方向,跳出罐头做食品,将罐头产品礼品化、即食化、方便化。洪长水介绍,食品健康理念日益深入人心,紫山适时而动,选取优质菌类原料,并采取礼品化包装,产品已经投放市场,取得良好业绩。“最近,公司开发的鲍鱼礼品罐头,在高端市场也有不错反映。”
与紫山集团不同,福建绿宝集团始终专注于食用菌产品生产。“现在,公司日加工生产杏鲍菇10多万包,仅此一项年产值就达1亿元。”公司财务总监严静介绍说,目前公司正与中国农科院、福建农林科技大学等科研院校携手合作,进行鲜销、干货、休闲、罐装、冻干等多种食用菌系列产品的研发生产。同时也在前瞻性地开发蘑菇精、多糖提取素等高科技、高附加值的新型食用菌产品。
“虽然我们专注于国内市场,但行业在发展,市场在变化,不进则退,对”拳头“产品的研发一刻也不敢放松。”严静说。
政企合力
构建品牌力量
品牌是企业软实力的象征,也是企业在竞争中的重要砝码。在市场兴旺的时候,品牌建设所产生的效益往往被“规模效益”所掩盖,而一旦市场萎缩,缺乏品牌支撑的企业往往很快陷入困境。
“注重对品牌的建设与投入也是企业转危为安的重要手段。”紫山集团董事长洪长水说,为拓展国内市场,今年初,紫山集团投入巨资签约了国内知名广告明星,代言酱菜系列产品,迅速扩大了产品的知名度。
2010年1月,“紫山ZISHAN及图”被国家工商总局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目前,世界知名的零售企业沃尔玛、家乐福、麦德龙、肯德基都是紫山集团的采购商。
面对逆境,龙海食品企业自身舍得投入,积极争创中国驰名商标、省着名商标。与此同时,龙海市也积极引导企业创建品牌,出台政策帮助企业渡过难关。
2008年以来,龙海市加大食品企业品牌创新扶持力度,对企业创牌实施奖励,目前奖励已达1000多万元。全市食品工业企业已拥有中国驰名商标5件、福建省着名商标23件、福建省名牌产品25件。
在扶持民营企业转型升级的过程中,龙海市领导分别挂钩服务重点企业,及时帮助企业解决生产经营中遇到的难题。对大型工业项目,推行“一个项目一个工作班子跟踪,一个履约报批时限,一套政策灵活处理”的一线工作制;积极为企业发展解决资金难题,先后帮助企业融资近200亿元。
在政府的大力帮扶下,龙海食品企业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并且培养出一大批在国内外市叫得响的品牌和产品:紫山、同发位居全国罐头工业十强企业行列;海新拥有亚洲第一条卡士达和伯力爵生产线;康之味“盐典”成为中国女排指定饮料和厦门国际马拉松唯一指定饮料……
来源:中国糖酒网信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