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量收购海蜇 实现加工增—海蜇厂抢抓时机进行海蜇
2012-11-14 (来源: 中国糖酒网信息中心)
进入海蜇收获期,海蜇加工厂抓住金海湾各养殖单位收获海蜇的有利时机,大量收购新鲜海蜇,实现加工增值。目前,海蜇厂出现了热火朝天的生产局面。
一走进海蜇加工厂,就看到工人们有条不紊的在忙碌着自己手里的工作。工人们围成一圈,不停的切割着海蜇头,刮掉海蜇身上的杂物和异色。部分员工则穿上防水服在海蜇头加工池内不停的搅动,刷掉海蜇头上的粘液。工人们是分工明确,各司其职。有的专门负责把成筐的海蜇卸下来,有的专门负责把海蜇推到加工区,有的专门负责过磅,有的专门负责把加工的海蜇倒入池中,还有专门负责调度的,在他的统一指挥下,每个工人都在自己的岗位上熟练操作着,而彼此之间,又默契配合着,形成了一种快速、高效的运作模式,整个生产就是一条流水加工线。
今年金海湾的海蜇进入全面收获期后,一车一车的海蜇被运到海蜇加工厂。为提高卸车速度,海蜇厂在以往几年的基础上改进了卸车工具,制作了卸车工具,减少了卸车人员,节约了人力,充分利用了了有限的人力资源。由于海蜇存放时间长了,加工不及时,就会化成水,必须保持当日捕捞的海蜇当日加工完毕。海蜇厂的职工们发挥吃苦耐劳、不怕脏累的精神,加班加点,尽量加工完当天收购的海蜇。大量的海蜇被运到海蜇厂,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该厂生产人员的不足。该厂为缓解这种生产压力,在当地招收了一批合并村的妇女参加生产,这就保证了海蜇加工的正常进行。
该厂在海蜇加工过程中,特别注意资源的综合利用。海蜇身上有一种“红衣”,不仅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而且还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海蜇厂把这种红衣集中起来,进行深加工,鲜的每斤可卖到30元,干的可卖到上千元,实现了变废为宝。为了加强环境保护和水资源有效利用,海蜇加工厂同时对冲洗海蜇的废水,进行集中净化处理,以保持整个养殖环境的可继续发展。
在生产的高峰期,该厂所有干部职工都参与了海蜇加工。岳连胜厂长更是以身作则,拿着推子,不断将未加工的海蜇皮推到工人身边,以便于她们加工。在加工现场,他给我们讲起了海蜇的加工工艺。海蜇经腌制加工后,伞体部分叫海蜇皮,口腕部分叫海蜇头,是比较名贵的海产品。海蜇加工一般都先去头、割脖,将头和身体分离后,再逐步进行加工。加工海蜇头,要先用海水进行漂洗,洗掉血污。经过一矾、二矾、三矾,海蜇头即为成品,在出售包装前要出缸挑选分级。海蜇皮的加工基本也要经历这一套步骤。在此加工过程中,一定要注意明矾和盐的用量,还要注意卤制时间。三矾过后,海蜇皮和海蜇头就可以保鲜存储,以待精深加工。
目前,该厂一天可粗加工海蜇15万斤左右。海蜇产品清脆爽口,是饮酒佐膳的佳肴,同时还有降低血压的药用功效。在香港、日本、泰国、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十分畅销,产品供不应求。面对巨大的海蜇资源优势,根据国内外市场海蜇产品的需求,海蜇加工厂已开发出海蜇头、海蜇皮、海蜇丝等多个产品,不但丰富了大众餐桌,也实现了加工增值。
来源:中国糖酒网信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