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内的保健食品市场中很多企业都面临着激烈的市场竞争,同时企业在不断发展过程中也获得了很好的提升东阿阿胶作为国内市场行业领头企业在不断的发展过程中也获得了很好的发展,对于“老手艺”而言,非遗产品要么挣不到大钱,要么就只能进入博物馆陈列?事实并非如此。近几年,山东东阿阿胶股份有限公司实现健康发展,形成了生产性保护的良性循环。
9月7日,在台儿庄古城兰祺会堂,国家级非遗东阿阿胶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秦玉峰表示,“生产性保护不等于简单的产业化,而是在保证非遗核心技艺的前提下,给非遗注入新的活力。”
“核心”不能丢
东阿阿胶具有三千年的历史,《本草纲目》记载:“阿胶,本经上品,弘景曰:出东阿,故名阿胶”。汉唐至明清,东阿阿胶一直是皇家贡品。
如何让非遗项目薪火相传?秦玉峰说,作为我国中药传统生产工艺的典型代表,东阿阿胶传统制作工艺流程复杂,包括洗皮、化皮、熬汁、浓缩、凝胶、晾胶等50多道工序,其中挂旗、砸油、吊猴、醒酒等关键技术全部由手工完成,这是生产性保护的核心。
通过对于传统生产工艺的不断改进和发展,东阿阿胶很好的推动企业整体的竞争力提升,中国艺术研究院民间美术研究中心主任王海霞表示,为了更好地保护非遗,非遗可以适当地加入机械化制作,也可以在特别用料上有所创新,但是技艺类非遗必须保留本真的材料、传统的工艺和手工制作三个核心内容,这些都不能丢失了。
东阿阿胶如何保住非遗的“本真性”?秦玉峰表示,“阿胶的原料是驴皮和东阿的水,我们不仅投资2亿多元在全国建立了17个养驴基地,还联合有关部门致力于岩溶含水层补给区的生态地质环境保护工作。同时,搜集整理阿胶古代经典验方和民间验方3200多个。”
今年1月,东阿阿胶被文化部授予“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我们阿胶制作工艺是纯手工的,这是为了非遗项目的传承保护。而对于大众健康需要的产品,虽然有工业化的元素,但核心工艺依然是纯手工的。”秦玉峰说。
传承与创新并不相悖
在申报国家级非遗时,秦玉峰和阿胶师傅们发现了关于九朝贡胶的记载,阿胶在9个朝代都属贡品,其制作方法、工艺、时间、地点、原料都非常讲究,史料记载非常详细。“为了将其保护和传承下去,我们恢复了九朝贡胶的纯手工炼制。”秦玉峰说。
近年来,东阿阿胶在生产上进行了一系列科技革新。他们联合国内30多家知名高校和科研院所建立了研发机制,今年又与哈尔滨工业大学在北京签署战略合作协议,研究开发方便服用、携带方便的阿胶新剂型,让这项千年阿胶技艺跟上时代步伐。
这样的创新,是否会影响非遗的传承呢?对此,中国民俗学会副会长、山东大学文化遗产研究院副院长刘德龙表示,“传统工艺源于生产实践,如果固守传统,不知变通,采取‘博物馆’式的保护方式,那必然会导致其与社会发展相脱节,与群众现实生活渐行渐远。”
“不能说非遗要传承和保护就不能创新,因为传承与发展是不同的评价体系。”王海霞表示,“对于原生态的非遗保护对象,必须保留原本的工艺、材料,因为它不是商品;而非遗的衍生品则可以直接转化为产品,可以采用传统的技艺来制作贴近现代生活的产品。”
经过38年的勤奋好学,秦玉峰从东阿阿胶厂的临时工成为公司总裁。他表示,“保护和发展并不矛盾,传承与创新并不相悖。该保护的核心技艺,必须很好地保存下来。而在传承的基础上创新,在保护的基础上发展,才能让更多的人享受到非遗带来的价值。”
传承是“对文化的一种执着”
“东阿阿胶的口号是‘滋养生命、滋润生活’。非遗只能与生活息息相关,否则保护和传承就没有意义了。”秦玉峰认为,“生产性保护就是在保护的基础上更贴近生活,这样非遗才能真正的传承下去、保护下来。与群众的生活没有关联,非遗保护就是脆弱的。”
对此,刘德龙认为,文化的生产与传承从来就不能急功近利,更不能单纯追求经济效益。生产性必须服从保护传承的需要,开发决不能改变非遗的内涵。“它需要的是坚守、耐心,甚至是对文化的一种执着。”
为进一步挖掘阿胶的文化内涵,东阿阿胶建立并实施了以师带徒制度和炼胶技师认定管理制度,秦玉峰本人也带了4名弟子。“非遗以人为载体,不同年龄段、不同文化水平的人,甚至有博士生导师都来当我的传承人,这可以看出我们为传承作出的努力。”
作为全国首批“中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薪传奖”获得者,秦玉峰表示,“生产性保护不等于简单的产业化,对非遗开发利用的前提是尊重。生产性保护是在遵循非遗自身发展规律的前提下,通过生产、流通、销售等方式,促进非遗和现代社会的互动融合。
来源:中国糖酒网信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