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 650 1979
探秘葡萄酒螺旋盖
2016-04-11 (来源: 糖酒网)
上世纪80年代,由于当时生产的天然软木塞品质达不到大家的要求,国此葡萄酒酿造商开始加工部分软木塞来满足要求。因为那些不达标的软木塞可能会感染TCA(一种酷似湿纸板的霉味,简称TCA),所以人工合成塞就有了用武之地。美味的葡萄酒遭受软木塞的影响,是推动螺旋盖发展的主要因素。
1959年,法国的塞盖机械公司将他们在烈酒和利口酒上成功使用的螺旋盖运用到葡萄酒瓶,并命名这种新型的葡萄酒封盖为Stelcap-vin。1970年,澳洲联合工业公司获得其生产许可权,并在澳洲市场简化为Stelvin。斯蒂芬(Stelvin)螺旋塞品牌非常有影响力,以至于后来逐渐地成为这类螺旋塞的代名词,这便是现代葡萄酒螺旋盖的鼻祖。
螺旋盖的低透氧率曾被认为是保证葡萄酒新鲜度的一大优势,但实践中人们发现,透氧率过低的葡萄酒,不仅熟化缓慢,而且容易出现还原味,如燧石打火味、橡胶味等。后来通过改善螺旋盖与瓶口之间的垫片材料,实现了不同程度透氧率的需求。
螺旋盖特殊的垫片通常由3层组成,下表面是中性膜,与酒液和瓶沿接触,中间是控制透氧的填料,上表面是有弹性的发泡材料,保证垫片压紧。
在随后的一二十年里,虽然这种新型的封盖在瑞士、法国和澳洲不同酒庄得到很好效果的验证,然而并没有得到大力的推广。甚至,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因澳洲和新西兰受到消费者的抵制,螺旋盖淡出当地市场。
然而,经葡萄酒(葡萄酒代理)专业人士品鉴证实,斯蒂芬封盖的效果给葡萄酒所带来的良好效果,甚至是超越传统的木塞;终于2000年,美国的胖杰克(Plumpjack)酒庄,了螺旋盖再次回归的风潮。
而真正让螺旋盖大放光彩的,是新西兰。螺旋盖的密封性,恰好满足了新西兰诸多白葡萄酒对新鲜果香的强调。如今,新西兰有95%的瓶装葡萄酒都是螺旋盖封瓶。
2012年,五大名庄之一的玛歌庄就推出了采用不同瓶塞封瓶的副牌酒玛歌红亭(Pavillon Rouge)。另外,同为旧世界国家的意大利,其农业部在2012年对1993年颁布的法规进行了修改:允许部分DOCG级别的葡萄酒使用螺旋塞。
新世界的澳大利亚酿酒师以及作家James Halliday就说,“有人认为,螺旋瓶盖人为地停止了瓶中葡萄酒的陈酿。其实不然,在酒中和瓶颈处的氧气已经足够使酒的陈酿继续进行。更何况,陈酿的过程中,很多时候都是无氧活动。”
上一篇:威富庄园葡萄酒屡获法国国际葡萄酒大奖
下一篇:一四四团葡萄酒天生丽质

相关文章
- 全国糖酒会http://www.tangjiu.cn/tjh.html
- 地方糖酒会http://www.tangjiu.cn/df.html
- 超百平方米新西兰展区:ProWine 2025的南半球风味
- 德国葡萄酒展团将亮相上海ProWine,持续加码中国
- 西班牙葡萄酒对美出口在7月已降7%
- 阿根廷葡萄园积极推进能源效率变革
- 产量缩减,品质可期:德国葡萄酒迎来2010年以来最低产量
- 意大利800余款葡萄酒运抵青田,备战第七届侨博会
- 同比爆跌28%!美国关税重创意大利对美国酒水出口
- 中国游客在澳葡萄酒旅游中消费居首
- 《欧洲葡萄酒旅游指数》发布——法国居首,意大利位列第二,西班牙紧随其后
- 国际葡萄酒学院携手葡萄酒生产商联合向联合国呼吁——为葡萄酒的健康风险正名





加专业顾问微信,帮您解决酒产品难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