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 650 1979
去国外“山寨”知名葡萄酒被禁出口
2018-08-09 (来源: 糖酒网)
近日,一家由中国公司持有的澳大利亚葡萄酒企业因外观酷似奔富产品,被澳大利亚葡萄酒管理局吊销出口葡萄酒类产品的执照。据悉,该公司从其他制造商那里购买葡萄酒,贴上自己的标签后销往海外。“这是一部分在海外购买酒庄的中国商家经常使用的手段。”业内人士称,除了商家短视、注重短期利益外,根源是内地葡萄酒市场仍不够规范,给了这些商家钻空子、浑水摸鱼的机会。 不少消费者缺乏鉴别能力 中国副食流通协会副秘书长杨征建称,澳大利亚葡萄酒管理局在几个月前就已经修改了法规,断掉了某些攀附商标的企业的可行性。中国葡萄酒企业“山寨”过的还有“木桐”和“拉菲(LAFITE)”两个大品牌,前者是上海班提酒业的“穆桐”商标,后者是两家使用“拉菲特”和LAFITTE的企业。 俊涛连锁总经理张健伟认为这种“山寨”葡萄酒的现象在许多国家和产区都很普遍,“有一些酒商迎合国内市场的需要,也看准了内地葡萄酒市场还不够规范,加上消费者对品牌货、产品质量没有鉴别能力,就敢于浑水摸鱼。” 有业内人士透露,大部分消费者确实没有鉴别能力,但市场上也不乏“知错买错”的消费者,“否则的话,按正常逻辑推理,怎么可能以市场价1/10甚至更低的价格在线上或者来源不清晰的小商家那里买到名酒?” 部分商家“浑水摸鱼” “确实有一部分商人通过买酒庄、提高年份、伪造虚假年份等各种违规现象把葡萄酒卖到中国市场。”中国食品产业分析师朱丹蓬称。张健伟认为,大部分葡萄酒企业的品牌建立和维护需要经历长时间的运营,少则5~10年,多则十几二十年,很多商家不一定愿意花那么多的时间成本,而且高品质的葡萄酒利润空间并不大。在朱丹蓬看来,这一次葡萄酒企业被禁止出口的案例,显示国外的监管在运行过程中更为严谨,当企业违反、涉嫌违法的时候,就能干脆、迅速反应,值得借鉴。 也有业内人士认为,随着中国葡萄酒市场的快速发展,相关监管部门在质量、品质上的把关已经有了很大进步。根据2018年1月至6月通报的未准入境的食品化妆品信息,2018年上半年有12批次不合格进口葡萄酒未准入境,重量总计11098千克。业内人士认为,随着行业问题的暴露和解决、行业的继续发展,葡萄酒行业的猫腻、弊端有望逐渐减少。 业内观点: 中国消费者已形成独特消费模式 近日,中国香港贸发局发布一份内地葡萄酒消费调查报告,显示内地葡萄酒市场发展蓬勃,消费者对酒的需求特征开始细化,其中广州50%和成都43%的受访者购买香槟及起泡酒的比例显著高于整体平均的37%,购买香槟及起泡酒的比例较购买白葡萄酒的比例高;整体受访者购买桃红葡萄酒的比例低,为23%。对于购买自用的葡萄酒,受访者趋向理性消费。47%的受访者购买葡萄酒的价格范围在101~200元之间;整体受访者平均购买自用的葡萄酒价格约193.6元一瓶。其中,广州为205.8元、哈尔滨为204.8元,烟台为202.1元,受访者平均购买自用葡萄酒的价格较高,超过200元一瓶。 杨征建称,中国的消费者在葡萄酒消费上有自己独特的标准,比如更喜欢干红,喜欢重瓶,喜欢高酒精度酒,喜欢带盒子的葡萄酒;中国的消费模式相对复杂,比如团购、网购等风行,连朋友圈也能销售葡萄酒。而在西方市场,葡萄酒的销售模式简单且更规范,葡萄酒销售者需要有售酒的牌照。 业内人士称,正是因为销售模式复杂、销售门槛低,导致中国葡萄酒市场问题不少,而这在短期内无法改变,只有等到葡萄酒市场相对成熟,消费者整体素质提高,才有可能结束行业的“混沌期”,进入相对理性的成长期。 来源:广州日报
上一篇:充满潜力的意大利葡萄酒旅游行业
下一篇:意大利抵制澳产黑珍珠葡萄酒销往欧盟各国

相关文章
- 全国糖酒会http://www.tangjiu.cn/tjh.html
- 地方糖酒会http://www.tangjiu.cn/df.html
- 再获新助力!四位行业专家受聘伊犁河谷产区推广大使&丝路酒庄品牌文化官
- 榜单 | JS萨克林2025百大意酒榜单发布
- 两项葡萄酒团标征求意见
- 宁夏出台六项葡萄酒产业配套文件;新西兰知名有机酒庄挂牌出售
- 2026年度哈理德葡萄酒大奖结果正式揭晓
- 上半年主要精品葡萄酒产区价格普遍下跌
- 葡萄牙拟批准抗病Defensor葡萄酿造白葡萄酒
- 广东蓝带集团旗下葡萄酒厂宣告破产
- 宁夏国资委调研葡萄酒产投集团;欧盟批准三个葡萄新品种
- 从头部品牌到小标签酒,新西兰白葡萄酒“卷”成一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