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 650 1979
近日,以“直面行业重大关切,贴近复杂现实问题”为主题的第二十八届葡界论坛顺利召开。会上,该论坛主席董树国以不谈空话、不唱赞歌从四个方面以“醒醒,中国葡萄酒市场与文化”发表演讲,以下为录音整理:
大咖朋友们,下午好!
今天我从四个方面以“醒醒,中国葡萄酒市场与文化”为题与诸位共同探讨,尝试认清现在市场存在的主要问题,希望有助于从根本上解决当前和以后,葡萄酒销售与行业发展的新路径。
未来10年国家的大政,是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正确处理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坚定不移的发展实体经济,发展制造强国,质量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实现橄榄型社会。
质量强国,必须要公平,没有公平,中小企业就没办法活。
这里面有三个关键词,高质量,效率,公平。
具体到葡萄酒行业与市场,我们怎么高质量发展,又怎么体现公平?
大家知道,这几年葡萄酒市场一直不景气,产量和销售都可以用“跌跌不休”这个词来概括,直到今年上半年有了一点回暖,从几家有代表性的上市公司的财报看出,增长和盈利,让我们又燃起了希望。但其实,更多的中小企业和公司还是举步维艰,甚至难以为继。
所以今天,在大咖群闭门会上,我不唱赞歌,我们也不要一叶障目,被波诡云谲的市场蒙蔽了双眼。做企业就是这样,步步惊心,稍不留心就可能成过眼烟云
市场是残酷的,什么叫市场?当它抛弃你的时候,连个招呼都不会打的,市场没有什么情面可讲,就像我们面对那些造假的,以次充好的,表里不一的,胡乱标注的葡萄酒,尤其是“三精一水一色素”的假酒,你不把它干倒,它就把市场给你搅混。
这就是我讲的个问题:
假酒仍然泛滥
最近的一则新闻是,上个月广州警方开展打击制售假酒犯罪专项行动,捣毁制售假酒窝点36个,现场查获各类假冒知名品牌洋酒、红酒14800多瓶,及各类制假原料、生产设备等,总案值超1.3亿元。
十多年前是个别产区酒庄做假,现在更多的是市场造假,电视购物,网上销售,地推,假酒从来就没有间断过,且愈演愈烈,让那些本就不懂葡萄酒的消费者无所适从!我们可以在网上搜一下100多块钱能买一箱酒,还要送一箱,平均下来一瓶多少钱呢?相较之下,国产葡萄酒成本高,大部分品质都不错,尤其获了奖之后,就会以价格去彰显品质,但懵懂的消费者面对上面提到的假酒,他们怎么去分辨?
今年1—6月进口散酒2.1亿升,这2.1亿升散酒当然不是假酒,但都去了哪里?谁来追溯?据我所知,有一些酒在不法商人的操作下,在酒厂打个滚兑点别的出来,就成了原装原瓶进口葡萄酒了,有人把这个锅背在了海关上,其实海关是无辜的,因为海关没办法去跟进过关之后的散酒去了哪里。这种造假还算有点良心的,更甚者干脆就连一滴葡萄汁也没有。
辨别真假,市场,靠我们的市场教育和培训吗?
这就是我谈的第二个问题:
市场培训严重出了问题
今年葡界论坛·首届葡萄酒未来大会上,我提出了这个问题,从一个侧面去讲了。今天我不论饮酒是“文质彬彬还是豪情干杯”,单从酒具延伸一下说,就是我们不要试图改变中国的饮酒文化和消费习惯,为什么市场中,全部进口葡萄酒和国产葡萄酒加在一起的消费总体量,赶不上一家茅台企业?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茅台延续着中国的传统酒文化,我们想想,如果你妄图改变,非得有高脚杯才能喝茅台,那会是什么结果?
国外葡萄酒文化,包括饮酒习惯,是他们千百年来的传统习性。而我国葡萄酒上规模企业才130来家,规模发展无非才二三十年的事情,上下5000年啊,你想让喝酒的人齐刷刷全用了高脚杯吗?
我讲这个,并不是否定高脚杯,我们的培训教育可以随行就市,尊重不同的消费者使用酒具的自由,一般而言,消费者在酒具的自主、自便选择上,由于地域、意识、收入乃至身份等种种因素会自然而然分出阶层来。高脚杯不会被淘汰,只是不必再让高脚杯与葡萄酒饮用硬性捆绑。简言之,就是让消费者自行其便、自取其乐。我们常说,让专业的人去干专业的事,同样,我们也应该有信心,专业的事自有专业的人会去干,会去坚持。
问题归结一下,就是中国市场中的普通消费者一定要用高脚杯吗?其实专业人士也有“破戒”的时候。在今年泸州的酒博会上,德美老师他们一群评委不就用大碗喝葡萄酒吗,这不挺好吗?
我觉得,少设置喝酒的条件,不要非得强调什么品酒几步曲,真正的普罗大众,老百姓想怎么喝就怎么喝,形成自然,消费没有了门槛,才能促进形成广泛的基础市场,市场繁荣了,企业的日子才好过。
还有,葡萄酒在中国一直被“聚焦商务、仪式感,以及西方的生活方式”所引导,如,过于强调仪式感,喝酒的顺序,餐酒搭配一讲就是西班牙火腿、法国鹅肝酱、奶酪、墨鱼仔酱、牛排、生蚝、黑松露……等等,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是没错的,但这些同样与普通消费者和一般消费能力有着很远的距离,这仍然是品、高高在上的定位。当葡萄酒继续这种品定位时,会让最大基数的消费者望而却步,更会给未来市场带来巨大灾难,靠小众群体消费怎么能做大一个产业?
我们试想若干年后,中国葡萄酒这个本就朝阳的行业,面对纷繁复杂的市场,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各种大师班、百千万家的不同培训机构、不同公司的五花八门的的教材版本在“群魔乱舞”(请原谅我用了这个词),会不会导致市场教育更加乱象丛生,利弊会是怎样?
懵懂的消费者云里雾里,各种教材更是花里胡哨,直接冲击着中国传统酒文化,建议我们应该学习一下先人经验,比如秦代推行的“书同文,车同轨”,实行中国式统一教本。
在行业与市场开局伊始,我们这群人,应该有情怀,有责任,有担当,推动落实,无论是哪个国家的酒,只要进入中国市场,就必须按照中国的标准,中国统一的教育培训考核,为后人铺就好中国葡萄酒文化市场教育的基础。这使我联想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哲学理论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事业”的伟大成功实践,在与世界接轨的同时,必须符合中国国情,彰显我们自己的文化自信。
由于时间关系,接下来的两个问题我不做展开解读,好把更多时间留给嘉宾。
我要提到的第三个问题是:
市场的新博弈现象
原来葡萄酒市场是进口酒和国产酒之间的博弈,因为刚刚起步的中国葡萄酒市场体量太小了,进口葡萄酒和国产葡萄酒加在一起无非几百亿,进口葡萄酒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到现在基本经历了三个阶段(这里由于时间关系我不多讲),那个时候我们常说,进口酒不但占领了我们前庭,也侵略着我们后院,国产葡萄酒一边学习人家的技术,一边竞争属于自己的市场,基本是这样的。
但当下不同了,现在是多方面的新博弈,一是进口酒和国产酒;二是红染白,或白染红;三是红白两道分力通吃;四是白酒、啤酒、黄酒、威士忌、清酒……等等不同酒种的挤压。消费者是最容易“叛变”的,面对市场竞争,企业商家不得不挖苦心思的多些招数应对。
,我提一下第四个问题:
中国葡萄酒没有核心产区
大家知道,中国的白酒,现在酱酒热,酱酒的假酒同样很多,但是酱酒的核心产地只有一个,就是贵州仁怀,这次严管酱酒,贵州省的一个副省长挂帅亲自管控这个核心产地,只要把核心产地酿造管好了,加之酱酒又没有进口的一说,基本上中国的酱酒就有一半被控制了,因为这个地方酱酒太集中也太知名了。从香型上说,白酒的代表产地,还有如,浓香型主要在四川,清香型在山西,凤香型在陕西……一样,都算是有核心产区的。
但是,中国葡萄酒是没有核心产区的,原因是,国产葡萄酒各个产区都有各自不同的优势、各自独特的个性和各自不同的风土,谁也代表不了谁。
面对当前的“假酒泛滥”、“市场培训杂乱又没有严格的、统一的、必须的市场培训体系和标准”、“新的博弈现象”和每个产区相对自我管理……等等这些,中国葡萄酒市场中诸多问题不是只一个产区管理好就能够解决得了的,这需要大家各方共同努力。这就是我们现在对整个行业、产业、市场非常担心的事情。
各位大咖朋友,我们需要醒醒了,只有认清根本,彻底改变,中国葡萄酒的未来才有未来!
我呼吁:全行业携起手来,以自律和团结精神,形成上下同欲、共克时艰的强大合力,主动求变、积极应变,共同应对危机,还市场以清明,实现共同富裕。
“道阻且长,行则将至;行而不辍,未来可期。”
来源:酒新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