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 650 1979
老北京和黄酒有着紧密联系
2014-10-09 (来源: 糖酒网)
历史上老北京黄酒名闻遐迩,战国时即有“荆轲嗜酒,日与狗屠及高渐离饮於燕市,酒酣以往……旁若无人者”之说,金贞元元年,北京成了中都,酿酒技术发展,鹅黄、金澜是名噪一时的名酒,金代王启在《中州集》中有“燕酒名高四海传”之说。
一般认为,蒸馏酒原产于西亚,元代才传入中原,此前唐诗中虽有“烧酒”名目,但并非白酒,而是指米酒。米酒系发酵而成,如不,保存颇难,故唐代酒初期又被称为“绿蚁”,洁白的酒浆长了绿斑,显然是杂菌混入所致。
唐中期以后,加温工艺渐成熟,一般来说,加热温度高,酒精挥发,会降低酒质,而温度不够,又无效果,经多方实验,唐人发现70摄氏度到80摄氏度为适宜,既可,又不伤品,这与今天的“巴氏法”暗合(即将牛奶加热到62℃至65℃,保持30分钟,效率可达97.3%至99.9%)。如此处理后的酒称为“烧酒”。唐后期米酒酿造工艺成熟,特别是酒缸密封技术进步,米酒开始“玉碗盛来琥珀光”了,接近现代黄酒(黄酒招商)。
在相当长时期,黄酒是中国酒的代表,唐代曾引入葡萄酒,但到宋代技艺失传,清代西洋传教士再度舶来,英使马戛尔尼来访时曾品尝过,认为与西方名酒不相上下,甚至更美味,但成本太高,在民间无法普及。此外还有果酒,唐代流行,宋代鼎盛,度数较低,亦属高消费。
蒸馏酒是否传入,目前有争议,近年来考古发现周代青铜文物中有蒸馏器,但可能没有用来制酒,从典籍看,白酒流行北方民间,确是元代后的事。白酒价廉、味醇,从基因看,绝大多数中国人对酒精较敏感,更易产生晕眩反应,不易上瘾,酗酒给社会带来的危害相对较少,这是高度酒能流行开来的基础。故而在民间迅速普及,到后来,许多北京人反而将白酒看成本土酒,对黄酒反而感到生疏。
上一篇:云雾山黄酒,凝聚着五代传人的心血和智慧
下一篇:黄酒市场多集中在江浙沪地区

相关文章
- 全国糖酒会http://www.tangjiu.cn/tjh.html
- 地方糖酒会http://www.tangjiu.cn/df.html
- 签约落定!嘉绍南会稽山黄酒主题驿站,解锁黄酒文化新地标
- 十堰房县黄酒首次出口日本,中国黄酒国际化再谱新篇!
- 会稽山2025半年报发布!上半年营收、利润均双位数增长
- 会稽山原浆鲜黄酒正式发布
- 会稽山推出原浆鲜黄酒新品
- 关于黄酒小镇景区及醉游长歌·寻梦绍兴水上游恢复开放的通知
- 重磅!400余位国家级白酒评委齐聚河南仰韶,只为这事......
- 黄酒全球行,11家黄酒齐亮相2025年日本国际食品饮料展(JFEX)!
- 绍兴黄酒小镇建设投资有限公司成功获评AA+主体信用等级!
- 房县黄酒新品发布会暨房县黄酒全球营销推介启动仪式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