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新闻

您的位置:糖酒网>品牌频道>白酒品牌>孔府家酒>品牌新闻正文
孔府家中国好酒招商网贯穿儒家文化(五)
2012-07-25 (来源: 中国糖酒网信息中心)

  儒家文化-儒学发展中的六个阶段
    先秦儒学(即原儒学)
    汉唐经学
    宋明理学
    清初朴学
    近代新经学
    现代新儒学
    儒家文化-儒家思想的特点和地位
    儒家思想指的是儒家学派的思想,由春秋末期思想家孔子所创立。 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在总结、概括和继承了夏、商、周三代尊尊亲亲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形成的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 司马迁在《史记·孔子世家》中说:“孔子乃因史记作春秋,上至隐公,下讫哀公十四年,十二公。 据鲁,亲周,故殷,运之三代。 ”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说过:“述而不作,信而好古”(《论语·述而》)是自己的思想本色。
    儒家哲学注重人的自身修养,要与身边的人建立一种和谐的关系。 对待长辈要尊敬讲礼貌。 朋友之间真诚守信用,“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为官者要清廉爱民。 做人有自知之明,尽份内事,“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统治者要仁政爱民,“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对待其他人要博爱,“幼吾幼,及人之幼。 老吾老,及人之老。 对待上司要忠诚,“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对待父母亲属要孝顺,“父母在,不远游。 ”,“今之孝者,是谓能养。 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尊重知识,“朝闻道,夕死可矣。 ”,善于吸取别人的长处,“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提倡人要到达温、良、恭、俭、让的道德境界。
    儒家思想中的“内圣外王”之学
    内圣外王
    “内圣外王”是儒学全部学说的总的概括。 《大学》中提出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属内圣范畴,内圣即通过修养成为圣贤的一门学问。 “齐家”“治国”“平天下”属外王范畴,外王即是在内心修养的基础上通过社会活动推行王道,创造和谐社会大同社会的一门学问。 “内圣外王”皆以“仁义礼智”为根本指针,其中“仁”“礼”在“内圣外王”两个层面中的根本意义相同,但在两个层面上有不同的具体解释和具体效用。
    1、《大学》
    “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阳明心学认为:格物即“格心之物”,格就是规格、条理,格物就是“使物格”,就是使外物在人的心中有规格有条理亦即有正确的位置。 致知即“致良知”,“良知”就是孟子所说的“良知良能”,所谓良知良能就是自然赋予人的本性。 《孟子·告子上》:“测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 测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 这就是说“仁义礼智”不是外部强加给人的赘物,而是自然赋予人的本性,是人“不学而能”的“良能”和“不虑而知”“良知”。
    《大学》:“物格而后知至”——就是说外物在人的内心有了正确的位置,亦即破除了外物在人内心的不正确位置(王阳明所谓“破心中贼”),使人的内心能够不接受外物的不正确或不正当的诱导和诱惑,这样人的良知就会显现。
    《大学》:“知至而后意诚”——就是说人的良知显现出来以后,自然就会坚定自己修学圣贤之道的决心,而不会只是做样子给别人看,自欺欺人。
    《大学》:“意诚而后心正”——就是说人有了坚定的决心以后,自然就会对修学圣贤之道过程中的任何困难,都可以“不忿懥”“不恐惧”“不忧患”,对任何可能导致自己放弃修学圣贤之道的东西,都“不好乐”。
    《大学》:“心正而后身修”——就是说人有了“不忿懥”“不恐惧”“不忧患”“不好乐”之心,不受任何干扰之后,就会自觉的将圣贤之道贯彻于自己的一切行为之中,并使自己成为圣贤一样的人,最终实现“身修”的目的。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都属于“修心”的范畴,格物、致知是“内圣”的第一阶:即“明本性”;诚意正心是“内圣”的第二阶:即“坚道心”;修身是内圣的第三阶:即“行圣道”。 其中格物、致知是内圣的基础阶段,即“破心中贼”的阶段;修身是内圣的发挥阶段,也就是将“破心中贼”的成果发挥于外在行动的阶段。 诚意、正心则是联接“基础阶段”与“发挥阶段”的重要保障。
    2、程朱“理学”纲领:
    “存天理,灭人欲”的正确解释——“灭人欲”,并不是反对和消灭一切人欲,譬如理学并不反对和消灭吃饭。 所以,所谓“灭人欲”其实只是要消灭违背人的“良知”的不正当的“人欲”,其本义与阳明心学“格心之物”“破心中贼”的思想是一致的。 “存天理”,即保存人心固有的“仁义礼智”之天理,其本义与阳明心学“致良知”的思想也是一致的。
    3、魏晋“玄学”
    以“玄之又玄,众妙之门”的老子《道德经》“道法自然”的思想解释儒学,主张 “名教”( 仁义礼智)出于自然。 以“贵无”思想消除人内心中违背“仁义礼智”的杂虑,恢复人“仁义礼智”的自然本性。 这就是魏晋玄学与阳明心学的一致之处。
    4、董仲舒“名教”思想
    认为“仁义礼智”等“名”是“天志”即自然的表达,“圣王”根据“天志”赋予的“名”来“教化”人民,使人人“明其道”。 这里的教化,即是使人人“破心中贼”,“明其道”就是使人人“致良知”。 这就是董仲舒“名教”思想与阳明心学的一致之处。 (注:名教思想包涵有上述“内圣”成份,但主要侧重于“外王”)
    儒学“内圣”学说以孟子的“仁义礼智”四端说贯穿始终;以《大学》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为修学次序;以王阳明心学“格心之物”和“致良知”为修学根本。 凡修学圣贤之道,求作圣贤者舍此之外别无他途。
    外王一贯学说
    刘周“大众儒学倡议书”中关于儒学“外王”学说的表述:
    (一)大众儒学是儒学的原教旨。
    (二)儒学的核心是仁和礼。
    1、仁,就是爱人,就是以“爱人”之心,推行仁政,使社会各阶层的人们都享有生存和幸福的权利。 礼,就是社会的道德秩序,就是用“正名”即道德教化的方法,使社会各阶层的人们对自身社会地位有稳定的道德认可和道德定位。
    仁的作用是使民无造反之必要,礼的作用是使民无造反之意识。 ——人们普遍享有生存和幸福的权利,就没有造反作乱的必要;人们普遍认可社会的道德秩序,普遍遵守符合自身社会地位的道德规范,造反作乱就没有道德依据(即没有意识形态基础)。
    人民既没有造反作乱的必要,又没有造反作乱的意识,社会就可以长治久安。 古今中外,凡是能够使国家达到太平的统治,事实上都没有违背儒学的仁和礼两大原则。
    2、儒学的真谛是仁礼一体。 不讲究仁,只讲究礼,人民就会反抗其统治。 不讲究礼,只讲究仁,人民就会轻慢其统治——即人民不受道德约束,就会由思想上的无政府状态引发现实中的无政府状态。 所以,仁和礼是一刻也不可以分开的,这就叫作仁礼一体。
    人类社会是不断地发展和进步的,古代人类受到自然界的威胁特别严重,每个人都必须依赖群体的力量才能生存。 因为这个原故,所以每个人都习惯于遵守群体共同的道德规范,而认为群体共性对个性的约束非常合理。 但是越到后世,人类受到自然界的威胁不断减弱。 因此,反对共性约束追求个性自由的思潮便逐步发展起来。 所以,人们的道德观念也就跟着发生相应的变化。
    所以,礼必须根据不同的时代而有不同的内容。 拿着古代的“礼”来统治现代的社会,就会违背仁的原则。 违背了仁的礼,一定会受到人民的反对和反抗。 所以,礼贵在不违背仁的原则。 不违背仁的原则,就必须根据不同的时代而改变礼的一些具体内容。 只有根据时代变化而改变和调整礼的一些具体内容,才可以达到不违背仁的原则。 这就是仁礼协调,一体不二的要点。
    3、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国两千年来的旧的礼制,这是因为这个礼制中的许多内容,有违于时代发展的要求,已经违背了仁的原则。 所以,辛亥革命推翻旧的礼制,本身正是体现了儒学的仁的原则。 但是,新的社会形态也只有在推行仁政的基础上,建立健全新的社会道德秩序,才能得到最后稳定并实现长治久安。

 

来源:中国糖酒网信息中心

帮您找产品

糖酒网专业产品顾问一对一指导

1、找不到合适的产品,请找我!

2、产品太多挑花眼,请找我!

3、初入此行业很迷茫,请找我!

4、联系不上酒企业,请找我!

5、我有尾货要处理,请找我!

加专业顾问微信,帮您解决酒产品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