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 650 1979
他,就是茅粮集团董事长李宗城。
它是灵魂的守望者,
见证了时光的旅痕,
也见证了时间不能改变一切
它身边一定有竹蓬、神林、山泉
2005年1月18日,世界第一支木瓜发酵果酒在云县出产下线。在“茅粮·司岗里”那金色澄明的液体流淌出的木瓜香气里,茅粮集团董事长李宗城再次灼亮了云南酒业人的眼球。
在龙腾虎跃、翻江倒海、各路英雄座次排定的云南酒业,尽管李宗城的资历,就像一个半路出道的野孩子,实在没有可炫耀之处,但这位皮肤黝黑、长相一点也不“崇高”的云县农家汉子,却使云南酒业的书写变得神奇——
2000年,李宗城组建的“茅粮”才建立生产线,当时只有40多万资产;2001年,达到了400万元;2002年,4000万元;2003年,创造1、07个亿;2004年,1、3亿;现在,“茅粮”的资产是3个亿。这个在短短的5年间,使一个在云县草皮街的小旮旯里挂牌成立的地方小企业成功地跻身于省级企业集团,并且还连续几年拿下了云南白酒销量第一的李宗城,如今又裹携着更质感、更丰腴、更灵动的“茅粮·司岗里”呼啸而来,其野心显而易见:他要左白酒,右红酒,让手里的这支品牌,成为云南红酒甚至是中国红酒了不得的开始。
挑灯细看,“茅粮·司岗里”果然内力深厚。一方面,木瓜以“百益之果”著称,其药用价值正愈来愈受到医学界和科研界的广泛重视,开发却一直处于空白,而“茅粮”的根据地——云县,就是世界上百花木瓜的原产地,将那海拔2000米淬炼的灵性之果采摘下来开发成果酒,“茅粮”的资源优势可谓得天独厚。另一方面,随着中国市场整体消费水平的提高,消费者对酒类消费价值的评定,已经从单一的满足基本心理需求,上升为对归属、尊重和地位等方面的情感追求,以产品文化品位、精神价值为诉求的营销时代已经到来。而佤族独特的民族文化和历史底蕴,正是“茅粮·司岗里”最具爆发力的能量,它使“茅粮·司岗里”与生就具备一种历史文化的神秘色彩,这种神秘色彩在市场中,形成的会是一种消费向往的激情。
2005年6月,独辟蹊径又口味独特的“茅粮·司岗里”木瓜酒一进入昆明市场,就令众多白领阶层消费者心至、神随,为之折倒。按照计划,茅粮集团木瓜酒今年的生产规模是10000吨,先趟昆明市场,然后年底进入全国市场。但才至10月,昆明市场就已经卖到了“断货”。与此同时,云南同业人士也终于目睹到了李宗城一个酝酿已久的“阴谋”,这个“阴谋”就是:如果说当初“茅粮”的起点,比照的是茅台酒和五粮液,那么“茅粮·司岗里”这个新的经济增长点,目标则更宏大,直奔的就是国际品牌。可想而知,如果“茅粮”的红酒打造成功了,成为世界知名的品牌,“茅粮”的白酒要想迅速从中国的名酒中突围出来,抬升到“国际地位”,岂不是事倍功半的妙想?
在众人的惊叹声中,李宗城笑了,这位以28元起家、15岁初中毕业后就以贩卖家禽进入“江湖”、在记者面前自嘲“除了没有贩毒,什么都干过”的茅粮集团董事长,尽管至今还在为没读过正规大学而遗憾,但你不得不承认,土地的淳香,山泉的灵动,也同样能给人带来源源不尽的力量,李宗城智慧一闪时的那种奇异和灿烂,当是最好的明证。
我们喝了不要忘记牛和狗
我们吃了不要忘记火和刀
我们饱了不要忘记竹和树
我们好了不要忘记山和水
当然,实事求是地说,开会的时候,布置工作的时候,李宗城也会拿出一副正统的样子,摆出一张报纸般的脸。但在“茅粮”员工的心目中,李宗城的幽默、宽厚、善解人意,即使戴上多少层面具,也是捂不住的。每个人的性格与生俱来,再收敛,一不小心,仍会招展。李宗城的“招展”结果是,一大批优秀人才纷纷投向“茅粮”,死心塌地拥聚在他的麾下,其中不少,还成了“茅粮”的谋臣猛将。
张海军,2000年从昆明理工大学水利水电建筑工程专业毕业后,想改行从事自己喜欢的广告行业,屡屡碰壁,却被李宗城网到了门下,做上了董事长助理的位置,如今,这位生于上个世纪70年代末的年轻人,已经成为茅粮集团的副董事长。李天星,三年前从中国农业大学毕业后,加入到茅粮集团,三年后的今天,24岁的他,已经升任到了茅粮集团副总兼营销公司总经理的职位-----在李宗城看来,提高产品品牌的含金量固然是决定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但企业的竞争,不仅是品牌的竞争,更是人才的竞争,只有吸引、凝聚了一个具有战斗力、奋斗力的茅粮团队,才能干出一番不平凡的事业,而他的用人标准,就是“以业绩论英雄,凭德才做位子”。
由于时代局限和家庭贫困,李宗城的学业被耽搁过,这使得他对受过正规高等教育的人羡慕不已,也格外倚重。而作为个人,即使在事业丰满的时候,李宗城对知识的渴望一刻也没停息过。他曾去中央党校学习工商管理,现在一有空闲,他就拿起战略、管理、营销之类的书籍手不释卷。明月如霜,好风如水,在蒸文煮句的乐趣中,他也同样可以体会到“茅粮”进退之间,每一步的得失因果。
说到“得”,“茅粮”在短短的5年间,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企业一跃成为一个拥有上亿元资产的大型企业,其间伴生而来的名和利,确实可观。但家乡父老是否因此受益?社会是否应该得到一些回报?这个问题,始终是李宗城不断自我追问的心结。虽然个人的力量有限,但关键是态度。他李宗城,愿意真诚地表达自己的感恩。
2000年,李宗城捐出8万元,资助22名失学儿童重返校园,并帮助家境困难的1名大学生和4名中专生完成学业;2001年,李宗城捐出48万,在家乡云县邦烘村建盖起了一所希望小学;此后,李宗城又分别两次向云南希望工程捐资捐物达27万;其麾下的“茅粮”也无偿出资100多万元,支持云县乡镇的街道建设、饮水工程实施和河道治理工作;2003年,云县当地木瓜的市场价落到最低时,连0、2元/千克都卖不出去,但“茅粮”收购的木瓜最低都是1000多元/吨,并与当地木瓜种植农民签订了最低收购保护价;为了帮助当地农民增收,解决当地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问题,在云县所在的临沧市,“茅粮”又计划投资2亿多元,以“公司+农户+基地”的模式发展30万亩木瓜种植基地。随着“茅粮”的一步步扩张和壮大,当地近800下岗失业人员、农村剩余劳动力被“茅粮”安置上岗,在“茅粮”的带动下,临沧山区农民增加收入达5000多万元。
法国思想家史怀泽说过: “人心中的光明在哪里,就会在哪里放射出来。”我想,今天的李宗城之所以要用佤族的那首尊奉“生命平等、和谐共处”的古老史诗来为他的世界第一支木瓜发酵果酒命名,这不仅仅是旨趣归一,更是要以热爱、宽容和担当,来打开通往世界的精神通道吧?(记者 王力)
来源:中国糖酒网信息中心
1、找不到合适的产品,请找我!
2、产品太多挑花眼,请找我!
3、初入此行业很迷茫,请找我!
4、联系不上酒企业,请找我!
5、我有尾货要处理,请找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