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 650 1979
据国际葡萄酒及烈酒研究所(IWSR)的报告,中国市场在酒类销售普遍下滑的背景下,其起泡酒的销售却逆势上扬,呈现出一枝独秀的增长态势。
IWSR数据显示,中国市场在2024年期间,起泡酒表现尤为亮眼,销量增长10%。根据海关总署公布的2025年1-5月葡萄酒进口数据来看,国内起泡酒的进口量为282万升,同比增长18.81%,进口额为2523万美元(约合人民币1.79亿元),同比下降5.78%。
按国别来看,1-5月,法国起泡酒的进口量为53万升,同比下降10.64%,进口量为1670万美元(约合人民币1.18亿元),同比下降14.11%,均价为31.4美元/升,同比下降3.88%。
而进口额排名第二的意大利,其起泡酒的进口量为127万升,同比下降6.16%,进口额为500万美元(约合人民币3550万元),同比下降8.24%,均价为3.93美元/升,同比下降2.22%。
值得注意的是,西班牙起泡酒在1-5月的进口量额均出现增长,其进口量为47万升,同比上升70.16%,进口额为150万美元(约合人民币1065万元),同比上升60.04%,均价为3.15美元/升,同比下降3.6%。
同样实现量额双增的还有澳大利亚,其进口量为15万升,同比增长215.62%,进口额为67万美元(约合人民币475.7万元),同比增长59.33%,均价为4.49美元/升,同比下降49.52%。
通过这些数据也不难发现,2024年进口的起泡酒已经被市场有效消化了一部分,进口商有信心,才会在今年继续补货。
随着Z世代与千禧一代正在成为酒类消费的中坚力量。他们更追求饮酒的氛围感与社交功能,而非单一的酒精刺激。相比传统的高度烈酒或复杂的葡萄酒,起泡酒凭借“低酒精度 好入口 好看好拍”的优势,迅速融入到年轻人的日常生活中。
特别是在聚会、庆祝、朋友聚餐等社交场景中,起泡酒被视为有情绪表达力的酒精饮品,不仅好喝,还能营造轻松、精致、有格调的饮酒氛围。在“控糖、控热、控酒精”的大趋势下,消费者开始主动避开烈酒等高酒精饮品。起泡酒适合那些希望微醺不醉的人群,尤其受到女性消费者青睐。
同时,相比许多复杂、厚重的葡萄酒,起泡酒拥有极强的百搭能力。无论是川菜的辛辣、粤菜的清淡,还是江浙菜的甜咸交融,起泡酒都能较好适配,既可解腻,又不抢味,提升整体餐饮体验。
因此,在越来越多的中高端餐厅中,起泡酒逐渐替代部分白葡萄酒或鸡尾酒,成为酒单上的必备项。
起泡酒产品在视觉表达、包装设计上更具社交媒体友好属性,非常适合通过短视频、电商直播、种草平台等形式传播。多个起泡酒品牌在小红书、抖音、得物等平台被年轻消费者主动分享种草,从而实现“自来水式”裂变传播。
同时,新零售渠道也为中小进口商提供了直达终端的舞台,大大降低了品牌教育和试错成本。
另外,由于“限酒令”的出现,价格较高的香槟逐渐被高性价比的起泡酒所替代,普罗塞克等成为夜场渠道的主力采购品类。有业内人士表示,在国内沿海城市,普罗塞克一类的起泡酒销量表现不俗,其中以上海市场表现最为活跃。凭借清爽口感,这类酒品深受年轻人喜爱,在餐厅和酒吧的点单频次较高。
作为国内葡萄酒酒店展的“风向标”,和韵·凯宾斯基精品葡萄酒展近年来在行业内的影响力持续上升。在今年的展会中,起泡酒品类成为一大亮点,吸引了众多国内外知名起泡酒品牌及进口商入驻,包括法国、意大利、西班牙等传统产区的代表性酒庄与分销商,形成强强联合的格局。
在今年春糖中,展会的品牌集中度提高,越来越多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起泡酒生产商通过和韵平台,拓展在中国的分销渠道。另外,品类细分明显,从传统香槟、普罗塞克到低醇等新兴类型,展品种类更加丰富。同时,体验互动性增强,不少展商设置了专属品鉴区等,让消费者与专业买家在轻松氛围中深入了解起泡酒文化。
展会期间,起泡酒还受到年轻观众与新消费买家的关注。多家进口商在展会现场达成了合作协议,这也预示着起泡酒在国内的渠道结构将进一步优化。和韵·凯宾斯基精品葡萄酒展不仅促进了上下游资源的高效对接,也为国内起泡酒市场打开了更具想象力的发展空间。

相关文章
- 全国糖酒会http://www.tangjiu.cn/tjh.html
- 地方糖酒会http://www.tangjiu.cn/df.html
- 叠川威士忌再揽国际奖项,中国风味闪耀全球烈酒舞台
- 起泡酒市场升温,1-5月进口量同比增长近20%
- 英国酒饮生产商迎来意外销售增长
- 不拘出界Not Your Classic布赫拉迪12年与15年中国独家全新发布
- 威士忌限量新品全球上市 ?
- 香槟酒行业委员会(法国)北京代表处在京召开香槟进口商与媒体座谈会
- 帝亚吉欧宣布5亿美元成本节约计划
- 茅台生态农业公司UMEET蓝莓气泡酒亮相FBIF
- 欧盟白兰地反倾销调查期延长至7月5日
- 快讯 | 2024年香槟对英国出货量下降近13%;中国酒类流通协会与贵州省贸促会座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