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 650 1979
“后浪”刷屏:白酒行业中为什么没有“后浪”?
2020-05-06 (来源: 糖酒网)
这两天被后浪这个词刷屏了。 《后浪》是由bilibili网站推出的演讲视频,于五四青年节前夕首播。 视频中,国家一级演员何冰登台演讲,满怀深情的认可和寄语年轻一代;“你们有幸遇见这样的时代,但时代更有幸遇见这样的你们。” 而后那句“心里有火, 眼里有光”,更是让不少中年人“眼中有泪”,一时间,网上前浪还是后浪的讨论不绝于耳。 前后浪这个说法,一说来自于古训《增广贤文》,其中有句话叫“长江后浪推前浪,世上新人赶旧人”,比喻新出现的人事物等推动旧的人事物的发展,有时候也指新人新事胜过旧人旧事。 但在国内,还有一个民间演绎版本的后句,即是“前浪被拍在沙滩上”,因此每每听到后浪推前浪这个说法,有点年纪的人心里总是有种莫名的感慨。 不过这个前后浪的说法,并不适用于所有行业,比如中国的白酒行业,就是一个没多少后浪的行业。 从某种角度上看,中国的白酒行业传统而保守。 近几年来,虽然市场上也曾出现了大量的新锐“白酒”品牌,比如江小白、开山等等,但都没能实现“一浪更比一浪高”,在经历了初期的火热之后,慢慢归于平静。 就连白酒渠道的互联网化,后浪也没能压倒前浪,连同阿里、京东都算进去,白酒的互联网渗透率不过就是5%,卖袜子的互联网渗透率比白酒要高上数倍。 江小白和开山们产品和营销做的不好吗? 非也,其实他们都属于创新型白酒品牌,发展思路是向低度化、适口化靠拢,更符合目前年轻人的口感偏好;另一方面在营销上则使用时尚的外包装,并以新潮文化作为产品的内涵支撑。 这种打法在很多传统行业都行之有效,但为什么唯独中国白酒没有后浪。 关键的,中国的白酒产品其实是个非信息对称产品,大多数消费者可能只能分出个香型,至于不同白酒产品间的优劣未必都喝的明白,而决定消费的,则是长久以来形成的白酒消费习惯和消费场景。 中国白酒的主要消费场景有二,一个是人情往来、商务交流的聚饮和礼品消费;一类是老酒鬼的口粮。 前者,白酒发挥的是社交媒介功能,中国是个人情社会,喝白酒很多时候也是喝个面子,因此对白酒的品牌和价格标杆有极高的要求。 什么叫价格标杆,在行业看来,就好比说请客户吃饭,上多少钱的酒,往往被认为与诚意挂钩;再比如看望长辈,大家也更愿意带两瓶好酒以示尊敬。 因此,老的白酒知名品牌,已经形成了广泛的品牌认知,特别是形成了明确的价格认知,比如茅台一瓶多少钱喝者心中有数,新品牌很难做到这一点。 在近两年来,各家中老年品牌名酒不断在品牌和文化上做工作,也是为的进一步巩固自己高端品牌的认知。 第二个,众所周知酒是陈的香,这也是化学因素所致,新品牌大多成立时间较短,因此也往往很难在这个认知上立即突破。 而对于老酒鬼而言,口粮酒就得又好又实惠,这个很适合传统酒企走酒庄化路线,但对于新白酒品牌而言,要想切入这一领域,还需要更多体验式消费才能完成。 因此中国白酒行业更像是一个内海,外面的汹涌之水进不来,也没有太多内部的推波助澜。 目前来看,2019年白酒企业的经营情况虽有分化,但整体还不错,这是建立在庞大的消费者群体之上的,从人口构成来看,白酒涵盖了1950年到1970年这几代人,他们对白酒消费有很深的感情,也是受传统影响较深。但从80后开始,被饮料养大的一代开始不再喜欢白酒的辛辣口感和难受的饮后反应,甚至对传统的应酬文化都有所反感。 在白酒行业内有一个说法,就是认为80、90后还年轻,“长大后,我就成了他”,当然,不可否认,中国的酒桌文化和应酬文化很难改变,白酒必然会在其中占据主导地位,但未来会不会有更多样化的酒种选择,还得两论。 更何况国内人口结构正在发生改变,数据显示,00后的人口总数比80后又少了1亿人,而且00后的消费更加自我,到时候传统的白酒产品还能不能打动新世代,只能等时间来验证了。

相关文章
- 全国糖酒会http://www.tangjiu.cn/tjh.html
- 地方糖酒会http://www.tangjiu.cn/df.html
- “五粮液日”闪耀大阪世博会 中国白酒香飘世界舞台
- 京东联合茅台重启“京东品酒会”;南京今世缘酒业有限公司成立
- 酒类等液态食品运输新规将出台;1-8月四川啤酒产量215.8万千升
- 西凤酒文化博物馆开馆;i茅台上线中秋活动
- 金沙酒业闪耀第十四届中国(贵州)国际酒类博览会圆满收官,共启新程
- 台源红亮相贵州酒博会受关注
- 家门口的“世界酒局”!五星酒业亮相醉美贵州酒博会!
- 西凤酒亮相第十五届中国国际商标品牌节,彰显品牌新力量
- 新品 | 国台推出越野e族纪念酒,国花瓷西凤酒上新
- 第十四届酒博会再现“最大规模的酒类展示”吉尼斯世界纪录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