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 650 1979
“海青茶”品牌化之路取得丰硕成果
2016-05-18 (来源: 糖酒网)
“叶片厚,耐冲泡,小米汤,豌豆香。”品尝过海青茶的人,无不对其独特的口感和特质念念不忘。如今的海青茶产业,正在以打造 “海青茶”区域公用品牌为核心,扩大产业规模,提升产品品质,在品牌化道路上做优做强。近日,在海青大田茶上市之际,记者实地探访海青茶园。
俗语说:“好山好水出好茶”。海青镇南接日照,北倚诸城,西邻五莲,地处“三地四区”交汇之地,暖温带季风气候区,夏无酷暑,冬无严寒。四季分明的独特自然禀赋,培育出农业品牌——海青绿茶。
走在海青镇的特色文化街上,记者看到,买新茶的客户和送新叶的茶农往返于茶叶商铺、茶叶加工厂,熙熙攘攘,好不热闹。
在海青镇碧雪春有机茶叶加工中心,山东省一台全自动化、清洁化、连续化炒茶机,正在进行茶叶炒制。
“通过这台炒茶机,一小时能炒制茶叶20公斤,相当于20多个工人的劳动量,大大提高了制作效率。”碧雪春茶厂老板李传村介绍说,该茶厂除注重效率提升,还根据近年来市场对于高端茶叶的需求,研发出“碧水悬针”等新品茶叶。
离开碧雪春茶厂,记者来到海青茶山,“梅家坞龙井”炒茶传人陈一鸣师傅正在这里用纯手工方式炒制茶叶。他是海青镇为了保护传承传统炒茶技艺专门请来的。
“我现在做的是‘杀青’,要诀是抛得高、撒得开、捞得净。”随着陈一鸣师傅手掌的节奏,嫩绿的鲜茶在铁锅内上下飞腾,待叶质柔软、叶色变暗,茶香被激发出来时,再迅速将杀青叶取出,放入圆篾盘内抖散摊晾。
海青镇作为山东省北茶科研中心命名的青岛地区的 “北茶科研基地”,素有“绿茶之乡”美誉,自上个世纪60年代实施 “南茶北引”战略以来,已发展茶园基地6处,有机茶园基地5处,研制开发了12大系列30余个品种,申请注册了40多个茶叶商标。
近年来,海青镇以申请 “海青茶”国家地理标志保护农产品认定为切入点,全力打造“海青茶”区域公用品牌,建立了“海青茶”区域公用品牌市场准入机制,重点打造“碧雪春”、“炳运”、“钰雪”、“龙泰茗”、“翠龙春”等精品名茶。在这个基础上,与浙江大学品牌研究战略合作,策划实施“海青茶”区域公用品牌的相关方案。
“年内,我们会推出‘海青茶’区域公用品牌认证体系的具体标准。”海青镇党委书记李金国说:“通过这一体系标准认证的绿色、有机、优质茶品牌,我们会将其作为‘海青茶’公用品牌的一部分,进行品牌营销、品牌传播与推广,做大做优 ‘海青茶’区域公用品牌。”
据了解,今年海青镇还将联姻“国字号”,建设中国茶博馆山东基地、国家茶叶质量检测中心青岛基地,积极探索与中茶所合作,建立中茶所北茶示范基地和院士工作站,推动“海青茶”区域公用品牌更快发展。
此外,海青镇还将积极承办好山东省委、省政府确定的 “南茶北引”60周年纪念活动和第二届青岛(海青)国际茶文化节等系列节会活动,并将“海青茶”贯穿到西海岸啤酒节、蓝莓节和各类旅游盛会之中,尤其是借助东亚海洋合作平台黄岛论坛的举办,设立海青茶主题展馆,搭建独具特色的茶叶品牌展示区,提高“海青茶”的国际认知度。
“推动茶(茶叶代理)产业、文化产业、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是海青茶做大做强的另一个优势。”李金国介绍说,当地很多茶产业项目,都兼具文化、旅游功能。
借新区特色小镇建设的东风,海青镇乘势而上,以镇驻地为轴心、镇域河流生态景观带为主线,按照“新中式”的标准,借势、借力、借智对重点村庄实施整体改造、特色绿化和人文设置,形成特有的“北域江南、静雅海青”名片。
正在建设中的青岛海青茶文化博览园,总投资15亿元,占地2000亩,将打造北方大的茶产品交易、茶工艺展示、茶文化交流、茶休闲体验基地。建成后引入福建安溪铁观音集团,参与后期运营管理,不断扩大海青茶的市场份额,做强海青茶产业。
规划建设中的 “北茶农业公园”,占地20平方公里,将在三年内创建国家AAAA旅游景区。规划建设青岛西海岸一流的现代化、标准化、设施化精品茶园,连同双龙茶苑、凤翥祥旅游文化、杜鹃谷、大美海青等6个项目,总投资达到12.5亿元,借力乡村旅游发展海青茶产业。
目前,“海青茶”的品牌化之路,已经取得丰硕成果。在2015年第十一届“中茶杯”全国名优茶评比中,“海青茶”获特等奖1个、一等奖9个,迈入了全国名优茶行列。2015年8月,成功举办了首届青岛西海岸新区(海青)国际茶文化节。2015年11月,参与协办了中国茶业科技年会,设立海青茶展区。先后有100多个茶叶品牌被评为部优、省优、市优名茶。
上一篇:饮茶小常识
下一篇:茶中状元:武夷山大红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