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 650 1979
近两年来,茶圈和金融圈忽然兴起了一股六堡茶热。
作为黑茶的一个品类,又跟金融纠缠在一起,很多朋友自然而然就想到了刚刚暴雷的普洱茶和前几年才凉下来的安化黑茶。
虽然很多朋友听说过六堡茶这个名字,但对其具体情况知之甚少。
今天我们就来揭开关于六堡茶的神秘面纱。
经过多方求证和查阅,发现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两个方面:
六堡茶的历史和工艺流程是什么?
六堡茶是不是又在上演一场普洱式的骗局?
,六堡茶的历史和加工工艺。
六堡茶原产于广西梧州市苍梧县六堡乡,经过长期发展,现在已经扩展到整个梧州市境内。
虽然目前知名度不高,但其历史却十分悠久。始于唐宋,盛于明清,近现代作为侨销茶又曾风靡于整个港澳和东南亚地区。
六堡茶的制作工艺比较复杂,随着时间的发展中间发生过几次重大变化。
最初,茶农们都是按照杀青、初揉、堆闷、复揉,干燥的流程制茶,用这种加工方式加工出来的茶叶就是毛茶。
毛茶都是茶农们在家加工完成的,所以又称为农家茶。
毛茶被茶商收购后,为了便于运输和储存,茶商会把毛茶炊蒸变软,然后压入竹萝中晾置放干。
这种加工工艺被称为“炊蒸压萝”,因为这个工序都是在茶叶精制厂完成的,所以被称之为“厂家茶”。
杀青、初揉、堆闷、复揉、烘干、炊蒸压萝,晾干,这种工艺流程便是六堡茶制作的传统工艺。
传统工艺制作出来的茶叶完全没有经过发酵,其流程和性质和普洱茶中的生饼极其相似。
后来在“堆闷”和“炊蒸压萝”的启发下,茶厂在压萝之前,把炊蒸后的毛茶堆放在一起,使茶叶在湿热的环境中达到发酵的目的,这便是“焗堆”工艺。
广西地区有很多防空洞,这些防空洞冬暖夏凉,是存放茶叶的好地方,而且存放之后,茶叶的口感变得更加醇厚柔滑,所以茶厂把“入窖陈化”也加入了制茶工序。
此时,六堡茶的制作演变成:杀青、揉捻、堆闷、烘干、初蒸、焗堆、复蒸、压萝、入窖陈化这样的流程。
这便是六堡茶制作的现代工艺。
需要注意的是,此时六堡茶加入了类似于熟普渥堆发酵的工艺,茶叶经过发酵以后,性质完全发生了变化。
上个世纪五十年代,茶厂经过研究和实验,发现在焗堆过程中向茶叶中洒入冷水可使茶叶发酵得更快,于是冷水发酵成为六堡茶制作的又一发酵形式。
同时焗堆发酵工艺也没有被摈弃,“焗堆”的热发酵和“冷水”的冷发酵共同组成了六堡茶发酵方式的两个分支。
改进后的工艺除发酵方式不一样,其它流程和现代工艺的工艺流程是一样的。
综上所述,利用传统工艺制作的六堡茶,其实和我们所熟知的普洱生茶是一样的性质;利用现代工艺制作的六堡茶和普洱熟茶是一样的性质。
第二,六堡茶是不是又要上演一出普洱式的骗局?
这要从六堡茶的出圈方式说起了。
广西地区自古以来都是我国非常重要的茶产区,气候温暖湿热,土壤多呈酸性,地势以丘陵为主,特别适合茶叶的种植和生长。
但一个尴尬的事实是,广西地区虽然大量出产茶叶,却几乎没有能够拿得出手的名优茶。
没有名优茶的后果就是茶叶卖不上价,以至于茶农们辛辛苦苦一大年,到头来却挣不了几个钱。
所以很多广西茶农为了增加收入,迫不得已去蹭名优茶的热度,比如大家所熟知的金骏眉和正山小种,很大一部分山寨货都来自于广西。
这种行为虽然不太道德,但是也有情可原,都是中国人,都是中国茶农,谁都有穷过的时候。名优茶产区虽然有意见,但也不好说什么,只要不是太过分就随他去吧。
本来蹭蹭知名度能增加点儿收入,这也挺好的。
但是眼瞅着近十几年来,隔壁云南的普洱火了,发了大财;对面的福建更过分,铁观音、金骏眉、正山小种、武夷岩茶、福鼎白茶……像放鞭炮似的一个接一个地火,早就挣得盆满钵满了。
祖上都是边销茶或侨销茶,凭什么别人能过我不能火?
广西终于坐不住了,做自己的名优茶势在必行,再不操作(炒作),西北风都喝不着。
选来选去就选六堡茶吧!其实也没什么可选的,本来属于自己的茶类就少,而且六堡茶实在太了。
首先是黑茶。黑茶都具有所谓的越陈越好价值越高的说法,这一点消费者们已经被普洱茶教育的明明白白,三岁小孩都知道。
其次是冷水发酵工艺的。就凭这一点,普洱熟茶就得叫它一声爸爸。凭什么儿子火了,爸爸就得默默无闻?
最后是自身过硬的品质。跟普洱茶相比,六堡茶的加工工艺更加复杂,更加规范,更加严谨。至于口感,这个不能以偏概全,需要大家尝试后才知道到底是不是适合自己的。
而且,六堡茶的厂家茶基本都来自于中茶茶业有限公司,这个公司是中茶的全资子公司,中茶对普洱茶的运作大家都有目共睹,接下来要用什么法子运作六堡茶,大家应该都能猜出个七八分。
当地政府和龙头企业看着六堡茶,满眼都是二十年前的普洱。
前有普洱茶和福建茶打样,现在想运作六堡茶就简单多了。
一种茶的迅速出圈一定要讲历史、讲工艺、讲品质、讲故事……
六堡茶都是按部就班地照着这个流程来的,这个本身没什么好批判的。
想要为人所知,必须要把的一面展示出来,必须要尽可能多地搞出一些噱头,知道的人多了,尝试的人多了,自然会有人爱上这茶叶的口感。
但是六堡茶为了更快速地出圈,竟然也粘上了金融,声称六堡茶会升值,一天一个价,今天这个价明天就会涨到另一个价,生生地把六堡茶和理财产品结合在一起。
果然是中茶的手笔。
茶叶和金融结合在一起的后果,前有安化黑茶已经凉透了,后有普洱茶刚刚暴雷。
这两位已经把结局清清楚楚地写得明明白白,六堡茶怎么还不吸取教训呢?要知道炒作茶叶如果粘上金融,无异于粘上毒品。从长远来看,这无疑是在自断生路。
想要茶叶迅速出圈的迫切心情可以理解,但这吃相未免太过难看了吧?
茶叶就是茶叶,想要得到人们的喜爱,做到两点就行了,一是健康二是好喝,扯别的都是作死。
六堡茶,祝你好运!
来源: 倚靠窗畔不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