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 650 1979
近年来,句容市茅山镇城盖村的茶叶经济独具特色,城盖村党委书记唐句生说,近年来,城盖茶叶之路走的是“户均一亩、设备智能、品种升级”的共同富裕之路。
户均一亩,茶叶农事两不误
城盖村地处茅山脚下,为丘陵山地,有村民1380户。一直以来,该村村民都有种植茶叶、桑树、菌菇等经济作物的传统。“大约2000年,因市场发展,福建、四川等外地茶叶进入镇江,对本地茶叶形成冲击,导致地产茶过剩。”唐句生说,因鲜叶卖不出去,一些村民就改种其他经济作物。
“当时,我家的茶叶也卖不出去,就想到能不能自己办个茶场,解决自家困难的同时,也能帮助左右邻居解除卖茶困难。”2002年,唐句生办起了小型茶场,“茶场办好后,形势一片看好,至2004年产销茶叶13吨。”
“2010年,我们顺势而为成立了城盖茶叶专业合作社,社员主要为村里的34户村民。”担任理事长的唐句生说,经过科学测算,每户种植茶园面积在一亩左右最为合理,这样每户村民在不影响水稻、小麦等其他农作物生产的同时,夫妻两人就能打理好茶叶。
“今年我家的鲜茶叶都卖给了合作社,收入有12000元。”村民郭向阳说,他家利用岗坡地种了1亩茶叶,采茶时节也不需要请采茶工,夫妻两人就能完成茶叶采摘。
设备智能,一人顶4人
“城盖村一共种植1100多亩茶叶,年产干茶15吨。”唐句生介绍,2012年购进两条智能制茶生产流水线,原来需要近30名工人,现在只需要7人,一个人顶4个人。
村民刘泥红是操作智能制茶生产流水线人员之一,他说,一条流水线一天可承担5000斤鲜叶的生产,“如果人工制茶,一个熟练师傅一天只能制作15斤的干茶,而且质量不稳定。”
在设备提升上,唐句生还有自己的“绝招”——2011年,他发明的“一种卷曲型优质绿茶的生产方法”获国家专利。唐句生介绍,这个专利通过新工艺技术,解决了茶叶量产生产过程中鲜叶氧化的问题。
品种升级,推动品质提升
“以前主要生产碧螺春等春茶,现在还生产金山翠芽、茅山长青等高品质绿茶。”唐句生说,生产金山翠芽、茅山长青、翠眉等高品质绿茶,对茶树品种要求较高,而城盖村早在2006年就开始有意识地进行茶树品种的升级换代。
城盖村村民原来主要种植本地茶种槠叶品种,采摘期要比周边产茶省份如浙江等迟20天左右。唐句生说,引进种植乌牛早、福鼎大白等早茶,消除了与福建、浙江等外地茶的采摘时差,大幅提升了茶叶品质与效益。
城盖村2006年起引进种植乌牛早、福鼎大白等品种,2015年起逐步淘汰福鼎大白等品种,并引进龙井43、中茶108等更优质的品种。
城盖村茶叶振兴之路越走越宽广。唐句生说,今年8月,1000平方米新厂房将开工建设,将有力推动城盖茶叶量质双双提升。
来源:新华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