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 650 1979
不再“正宗”的德国啤酒
2016-05-26 (来源: 糖酒网)
今年《纯净法》迎来了500周岁生日,德国各地举行了由地方政府赞助的盛大展览和狂欢庆祝活动。这部古老法令规定“只有大麦芽、啤酒花和水”可以用来酿造啤酒,后来经过修订,加入了另一种原料“酵母”。《纯净法》在1906年成为全国性法律,它保证了德国啤酒的纯正原始味道,历来是德国啤酒大的金字招牌,比任何广告都顶用。
不过,这块招牌近年来屡屡受到挑战,这种挑战不仅来自德国啤酒(啤酒招商)的外国竞争者,有时候就来自德国啤酒酿造行业内部。
今年2月,德国慕尼黑环境研究所发布检测报告,显示德国14种受欢迎的啤酒中含有草甘膦这种农药残留物。草甘膦作为除草剂,在农业上应用广泛,对人体有致癌作用。研究所从啤酒中的检测出的草甘膦属于微量,人每天得饮下数千升啤酒才可能对健康产生有害影响。尽管如此,德国啤酒的品质保证无疑遭到了玷污。
“德国纯净啤酒研究所”荣誉主席赫伯特·弗兰肯豪泽认为,《纯净法》是“世界上部消费者保护法”,把没有能力用原始材料酿造纯正口味啤酒、必须依靠添加香料来吸引消费者的啤酒酿造者驱逐出市场。
但在汉堡的啤酒酿造业者奥利弗·韦塞尔罗看来,《纯净法》是“有史以来长寿、有效的营销手段”,而且有“欺骗消费者”之嫌。
在《纯净法》规定的4种原料之外,德国啤酒实际上并非完全“无添加”。比如,在酿造啤酒过程中,会加入一种化合物聚乙烯吡咯烷酮来凝结未过滤啤酒中悬浮的物质,因为在啤酒成品中无法检测出这种成分,所以消费者不会在啤酒包装成分表上看到关于这种成分的标示。
另外,酿造商长久以来一直用的是啤酒花萃取物而非真正的啤酒花;在过滤过程中,有时也会用到硅藻土这种物质来当作吸附剂。所以实际上,消费者喝进肚子的德国啤酒并非真的只有四大原料,只要添加的东西不跟啤酒本身发生化学反应,就可以不出现在成分表上。
另一方面,一旦啤酒酿造商想对啤酒口味做点小创新,德国的执法者就会挥舞着《纯净法》,坚决捍卫德国啤酒的“原汁原味”。
奥利弗·韦塞尔罗是个典型的德国啤酒酿造商,在学校里当学徒,学会制造传统的皮尔森啤酒,也学会了削减一切不必要的成本,但一次美国之旅改变了他的职业轨迹。在美国,他发现了手工精酿啤酒,这种啤酒强调精细的工艺,用大量啤酒花,产量少。韦塞尔罗学了这门手艺,回到德国,成为一名啤酒精酿师,在汉堡开了一家小型的手工精酿啤酒厂。
在德国,因为有《纯净法》,任何添加特殊风味的啤酒都必须申请特殊许可。韦塞尔罗刚刚申请制造一种添加芫荽和盐的莱比锡白啤酒,这种啤酒20世纪初的莱比锡地区很流行。但在今天的巴伐利亚州,这种啤酒是被禁止生产的。
这就是《纯净法》给德国啤酒业者制造的枷锁:在这里,“创新”是不被鼓励的。
2005年,勃兰登堡一家酿酒厂上诉德国的联邦行政,要为它的一款啤酒产品“正名”。酿酒厂在它生产的一款下发酵(底层发酵)啤酒中加了一点糖浆,以增加甜味。在德国科隆地区,用上发酵(顶层发酵)方法制造的科隆啤酒加糖是完全合法的,可是在勃兰登堡,加了糖浆的下发酵啤酒却不许叫“啤酒”。联邦行政做出了有利于啤酒厂的裁决,认为:《纯净法》的存在是为了保护传统,但这不意味着需要禁止一切衍生品,它妨碍了酿酒者基本的从业自由权。《纯净法》的权威次遭遇官方的质疑。
2013年,《纯净法》再次遭遇重击。德国酿造者协会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请,把《纯净法》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但申请被教科文组织的遴选委员会驳回,理由是啤酒生产已经变得非常工业化,而人力在其中只是扮演一个从属角色。
教科文组织的决定彷佛打了德国大型啤酒制造商一记耳光。像哈瑟罗德和拉德贝格,这些大公司为了追求利润,变得强调产量甚于质量,它们卖的啤酒有时比苏打水还便宜,口味也千篇一律。消费者根本喝不出各种啤酒有何差别,只能从广告形象区分品牌。在品酒盲试中,经验丰富的品酒师也常常连自家厂商的品牌都分辨不出。
德国以啤酒文化为傲,但普通德国人到底对啤酒懂得多少呢?去年K&A品牌调查公司做了一项调查,发现有76%的消费者表示在购买啤酒时、按照《纯净法》酿造的“纯度保证”是一个重要因素,然而经过不断修订,如今的消费者大多并不清楚按照《纯净法》规定、“纯正啤酒”应该包含哪几种原料。
事实上,追根溯源起来,《纯净法》的初衷本来也跟维护啤酒的“纯正性”八竿子打不着。法令中之所以规定了大麦而非小麦作为啤酒原料”之一,只是因为小麦是用来做面包的重要原料,为了避免两个行业抢夺资源,才特意指定。统治巴伐利亚的维特尔斯巴赫王朝曾颁布过制造小麦啤酒特许令。1551年,《纯净法》中原料的内涵已经有了扩充,酵母和月桂树叶被允许添加其中。
甚至,《纯净法》本来就不叫“纯净法”,这个叫法是1918年才被一个巴伐利亚州议员首创,从此才流行开来。
上世纪80年代,在建立欧洲共同市场时,因为担心并不把《纯净法》当回事的进口啤酒冲击德国啤酒市场,德国人试图在本国实施禁令,禁止其他欧盟国家生产的添加额外成分的啤酒使用“啤酒”的名号,其他国家当然不干。1987年,欧洲裁定说,德国政府关于啤酒中添加剂有害健康的说法并不成立,毕竟,外国啤酒中的这些添加剂在其他德国食品中广泛存在。
如今,在德国市场上,符合欧盟食品标准的进口啤酒中允许添加十几种色素与乳化剂,只是德国人仍会习惯性选择“按《纯净法》酿造”的德国传统啤酒。
毋庸讳言,德国酿酒商抱着《纯净法》不放的动机无非是行业利益。尽管德国啤酒消耗量总体呈下降趋势,但这个产业每年仍有着总值80亿欧元的销售收入,提供3万个就业岗位。
还有些事实,是德国“纯正啤酒”拥护者们不愿向公众明言的,比如,德国的啤酒品牌如贝克啤酒、德国教士啤酒,实际上已被比利时啤酒业巨头百威英博公司收购;以生产皮尔森啤酒闻名的老牌酿酒厂拉德贝格啤酒公司,它旗下也有西班牙啤酒品牌埃斯特雷利亚,它的成分表包括稻米、玉米和剂E405。这就是德国啤酒行业一向深恶痛绝的所谓“化工啤酒”。
《纯净法》的权威地位遭遇工业化生产的挑战,同时阻碍创新,德国酿酒业不是没有危机感,他们也在寻找出路。巴伐利亚酿造者协会2015年12月召开会议,通过一项支持“修订纯净法”的决议,此举是为了给那些添加了《纯净法》规定之外的天然成分的啤酒给予合法身份。
这个决议来自《纯净法》的出生地巴伐利亚,有着非比寻常的意义。假如能够脱离《纯净法》的束缚,做啤酒品牌营销的人士应该高兴。为了给一种只含四种原料的产品变着花样做广告,各品牌的营销人员已经发挥了自己想象力的。比如,弗伦斯堡皮尔森啤酒宣称自己采用“海岸大麦”,而克龙巴赫啤酒则号称用“山泉水”当原料,还为此注册了商标,按《明镜周刊》的说法,这些说法不过是噱头罢了。连克龙巴赫啤酒厂自己也曾承认,“山泉水”根本子虚乌有,它的水源来自罗特哈尔山脚下的40口井。
另一方面,创新以小众化的方式在进行。
格茨·施泰因勒来自巴伐利亚坎巴酿酒厂,这家酿酒厂曾得到“年代手工啤酒酿造厂”的荣誉称号,开发了50多种啤酒。前年某一天,食品行业监督员到访,宣布取缔该厂的一款“牛奶世涛”啤酒。这是一款英式啤酒,添加了乳糖,施泰因勒把它叫作“混合啤酒饮料”,但这在食品监督员那里也过不了关,对方认为这个名称有误导之嫌,不许施泰因勒把它当作啤酒售卖,厂子里的“牛奶世涛”全部被销毁了。施泰因勒的厂子里还有一款“咖啡波特”啤酒,可能也会面临被取缔的命运。
施泰因勒说,按照法律,他可以在邻近的奥地利境内生产“牛奶世涛”,再进口到德国,但只要在巴伐利亚州,他就不能自己酿造这种啤酒,因为这个地区奉行严格的《纯净法》。
上一篇:雪花啤酒《哇!大学生来了》
下一篇:嘉士伯在华疲态尽显

相关文章
- 全国糖酒会http://www.tangjiu.cn/tjh.html
- 地方糖酒会http://www.tangjiu.cn/df.html
- 美国、墨西哥及荷兰的23款啤酒95%检验出永久化学物质
- 百威集团艾菲斯公司更改名称、更新标识
- 喜力啤酒美洲区总裁辞职
- 啤酒新品 | 雪花推出安吉白茶精酿啤酒,青岛啤酒“花开茉白”上市
- 重庆啤酒瓶装果味碳酸饮料量产;亚洲首座“碳捕捉”啤酒厂落地台湾
- 珠江啤酒上半年营收31.98亿元,同比增长7.09%
- 金星啤酒闪耀2024河南酒业金象奖,荣膺四项大奖彰显卓越实力!
- 嘉士伯中国7家酒厂实现污水利用;5酒企入选5G工厂
- 青岛啤酒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204.91亿元,净利润39.04亿元
- 华润啤酒与合兴包装携手打造配套建厂项目正式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