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 650 1979
国产啤酒要站上消费升级风口
2020-08-03 (来源: 糖酒网)
分析中国啤酒行业的特点,要从啤酒本身的产品特性说起。不像白酒“越藏越香”,啤酒对保鲜的要求很高,瓶装啤酒保质期往往只有6个月,罐装也只有1年左右。同时,由于酒瓶重,运输成本高,导致啤酒不宜长途运输。这些特性共同决定了:啤酒市场存在销售半径。 于是,早年间中国市场出现“一城一啤”的局面:北京五星、上海力波、天津长城、重庆山城、广东珠江……全国各地甚至县里都有自己的啤酒厂。这种情况下,啤酒企业想发展壮大、扩大销售半径,直接的办法就是并购当地啤酒品牌。因此,改革开放后中国啤酒市场的发展史,某种程度上就是一部群雄逐鹿、“大鱼吃小鱼”的兼并史。 终,历经多年扩张和重组,中国啤酒市场集中度大幅提高,形成“五霸”格局:招商证券数据显示,2019年,华润啤酒、青岛啤酒、百威亚太、燕京啤酒、嘉士伯五大啤酒厂商占据了中国啤酒市场73.5%的份额。 在急速的市场扩张中,“价格战”是企业重要的武器之一。华润、青岛、燕京也正是靠着“以价换量”,迅速成长为国内啤酒三巨头。不过,这也带来中国啤酒市场的另一种纵向格局:本土啤酒集中在低端市场,中高端则被外资品牌占据。比如,百威虽然在整体啤酒市场中占有率为16.3%,却占据了高端啤酒市场的45%;相反,华润尽管整体市场份额达到25.2%,但其高端市场份额仅有15%。 这种“外高中低”的格局,在市场处于“跑马圈地”的增量阶段时,弊端尚不明显。然而随着市场格局趋于稳定、竞争进入存量搏杀阶段,本土酒厂们的压力突然大了起来。长期“以价换份额”的策略,使得本土啤酒吨价明显低于外资品牌。2019年,中国啤酒企业的平均毛利为38.18%,而百威、喜力、嘉士伯则分别为61.09%、50.27%、49.53%——大家越来越拼命,钱却越来越难挣。 这种背景下,向中高端市场进发,成为中国啤酒厂商必须作出的战略抉择。而这一次,中国啤酒厂商也确实乘上了“东风”,因为国内消费者的需求也悄然迎来了快速升级。 啤酒的消费主力是年轻人。“90后”“00后”逐渐成长,这一代消费群体的啤酒文化也出现了改变。“对着大绿棒子猛吹”逐渐被“少喝酒,喝好酒”所替代,工业流水线生产的大众啤酒逐渐被口感更为丰富的各种精酿所替代。对于中国啤酒厂商来说,如果能把握住中国新兴消费群体旺盛的消费升级需要,开发出比外资品牌更适合国人口感的中高端产品,将很有可能实现“弯道超车”。 如果说,过去中国啤酒行业拼的是渠道和产能,那么未来的竞争将回归产品本身。本土企业要思考的是,当中国人均GDP突破1万美元后,我们能为消费者提供怎样的产品? 来源:佳酿网

相关文章
- 全国糖酒会http://www.tangjiu.cn/tjh.html
- 地方糖酒会http://www.tangjiu.cn/df.html
- 最新研究表明:体育迷们正在转向适度饮酒
- 帝亚吉欧出售健力士加纳啤酒公司
- 燕京啤酒发布业绩预告,上半年净利润增长40%至50%!
- Z世代和高端啤酒将支撑全球酒类市场
- 燕京U8大篷车焕新出发 打造沉浸式潮流新体验
- 青岛啤酒 × KARL LAGERFELD合作产品上市
- 酿酒狗首席执行官:目前没有上市计划
- 百威集团推出全新能量饮料“Phorm Energy”;重庆啤酒推出V8贵州风景限定版
- 喜力啤酒巴西50万千升项目即将投产
- 华润啤酒荣获投资者关系及企业管治领域的多项荣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