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经月刊报道——华东•百利酒庄
2012-07-27 (来源: 中国糖酒网信息中心)
国内人的消费模式已是日新月异,很多方面已超越香港,甚至全世界。
说饮食,有钱的故然要吃得好,饮的要求也高,最好质素的才接受。有些朋友便会质疑他们的品味及浪费程度,尤其亲眼看着冰凉的可乐注入一杯拉菲,然后加冰的时候。不过这次去过青岛之后,对于以上的看法完全改观了,主人家开瓶佳酿就如泡一壶陈年普洱,只是为了招呼贵宾客人,和他们分享极品,这是好客之道,其实很多有钱人都会请朋友坐游艇,吃鲍鱼花胶,分别只是他们非常阔绰大方。
视野口福大丰收
这次我不单止为青岛某大葡萄酒进口公司做了两天葡萄酒讲座,还参观了一些上世纪德国人几十年殖民统治下遗留的建筑,以及品尝青岛的山东菜及海产;亦被邀到“老总”家中吃晚饭,无论在视野或口福上都是大丰收。老总对员工要求高,希望他们学好有关葡萄酒的知识,在他的餐厅内,服务员加酒每次是少于半杯,不问加冰加可乐,完全是国际级侍酒方式。老总真是一个称职的领头人。
知道第二天早上我要到华东·百利酒庄参观,老总便一口说要来酒店接我,因为他亦认识现任华东·百利酒庄的老总张正欣先生,有伴同行当然好,有倾有讲,不足一小时便到崂山区,沿途公路平坦,有种去了如澳洲新产酒国的感觉。到了一个山头右转,整座山从山腰开始被开垦成葡萄园、酒厂、公园及其他设施,还有一幢八十年代的英式别墅。在早上,温度低于零度,酒厂的侯经理和宋经理竟然在户外停车厂恭候,那份诚意真的温暖了我的心。
两个英年早逝的故友
他们介绍“华东·百利”这名字的由来。酒庄是由英国人Michael Parry于1985年创建的。他们不知道我认识Michael Parry先生,也不晓得我此行的另一目的是专门前来凭吊故友。Michael八十年代在香港活跃于经营进口萄萄酒,公司名叫Parry Pacific Ltd.。我于87年认识他,相聚次数不足十次,后来因我于1990年往法国定居,回港时曾约他和太太Nicolette饭叙,翌年便闻悉他因病去世,当时才四十出头吧!虽说不上相逢恨晚,但知道他办事很有干劲,一诺千金,而且我是他寥寥可数的中国朋友,当时觉得非常惋惜。那天去到华东·百利酒庄,对着Michael的首部铜像,带来很多的回忆,犹如参观故人的居所。
参观由Michael Parry创办的酒庄当然是我的目的,但其实还有另一个原因。于某年参观波尔多Vinexpo,经过Huadong Winery的摊位,有位中国人跟我打招呼,他便是当时打理业务的香港人Gabriel Tam,我们以Michael作开场白,但很快便成为好朋友。Gabriel早年长驻內地,老是饮酒应酬,把肝机能弄坏了,他亦是四十岁左右便英年早丧!华东两幅墓地我都是要前往拜祭的。不过,看到华东·百利酒庄只得三十年光景,已经做得有声有色,眼见两位朋友早年奠下的江山和远见,加上这一代接班人的魄力和头脑,华东·百利酒庄晋身为国际水平级酒庄毫不稀奇。
最记得Michael很希望引入澳洲及法国的酿酒技术,并与Rosemount集团合作酿酒,因为当时他想出最完美的安排,酿酒师能在三月酿澳洲酒,而九月则到青岛酿中国酒,短短酿造了过两、三年酒之后,Michael于87年已安排些华东(近几年才改为“华东·百利酒庄”)的产品参加国际葡萄酒比赛,目的当然不是争什么冠军,而是想知道自己的实力及进步空间,结果在多个国际赛事都能得奖,从而令世人对中国葡萄酒另眼相看。
品尝三十年前种下的成果
参观前播放了一段数分钟的影片,让参观人士更加清楚酒庄的历史及现状,跟着整个参观花了一小时多。绕过葡萄园山上的九龙坡(可联想到Michael是多么钟情香港),有一条长廊,两旁挂着名人到访时写下的诗词,以他们的手笔印于石上。除了酿酒厂,还参观了别墅內的极豪华会所、喷泉、葡萄园上的天然水储水池及陈列全部产品的零售店。
到了试酒时段,两位经理让我们在透入阳光的温室花园里品尝他们屡次获奖的莎当妮(Chardonnay),然后再拿出一瓶1998的梅鹿(Merlot),同是六个系列中的上级酒(Parry Collection)。认识酒的人都会知道,葡萄树龄过了二十年才开始它的盛年,喝的酒才感觉到其深度,因为树根能够吸收多层泥土的营养及矿物,令到酒身不会单薄,而且甘美,加上陈年,入口更醇。
同样的说法,这个开拓酒庄的行业,亦是要有带头人,才能开枝散叶,成为人所共知的产品。Michael、Gabriel和当时班员工于三十多年前种下的就是我们今天喝着的果。
来源:中国糖酒网信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