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 650 1979
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可不是说说而已,
古老的物质文化造就了我们现有的伟大祖国。
文化之一——白酒,渗透于整个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史中,在文学艺术创作、文化娱乐到饮食烹饪、等各个领域都可以看到它的身影。其中很多的文学书籍中都有关于酒典故、历史的记载,今天小编就来盘点一下大家不得不知的白酒历史典故。
酒
一:以茶代酒
“以茶代酒”的典故最早出现在晋朝陈寿写的《三国志·韦曜传》里:“皓每飨宴,无不竟日,坐席无能否,率已七升为限,虽不悉入口,皆浇灌取尽。曜素饮酒不过二升,初见礼异时,常为裁减,或密赐茶荈以当酒。”
文中的“皓”即孙皓,三国时期东吴的一个皇帝。文中的“曜”指的是韦曜,吴郡云阳人,以博学多闻而为孙皓所器重。吴王孙皓每次大宴群臣,臣子至少得饮酒七升。韦曜的酒量不过二升,孙皓对他特别优待,经常允许他少喝,或暗中赐茶来代替酒。
可惜,耿直磊落的韦曜碰到的是个嗜酒如命的君主。“皓每于会,因酒酣,辄令侍臣嘲虐公卿,以为笑乐。”韦曜认为这样下去,会“外相毁伤,内长尤恨”。孙皓不仅没听韦曜的劝阻,还把他打入天牢,不久又将其处死。
酒
二:高阳酒徒
典出《史记·郦生陆贾列传》。秦末汉初,陈留高阳乡(今河南杞县)有一个叫郦食其的人。他家境贫穷,又没有职业,只好在乡里做了里监门(相当于地保)。当刘 邦率军路过陈留的时候,郦食其碰见了一位老乡----刘邦手下的一个骑兵。他让这个骑兵向刘邦推荐他,说可以帮助刘邦成就大事。这个骑兵真的向刘邦推荐了郦食其,刘邦就让郦食其来见他。
这天,门卫通报说郦食其来了。刘邦问:“是个什么样的人?”门卫回答:“像个儒生。”刘邦历来对读书人有一种偏见,听说郦食其是个儒生,便说:“我正忙着天下大事,没有时间见读书人。”门卫把刘邦的话传给了郦食其。郦食其生气地说:“你再告诉刘邦,我是高阳酒徒,不是什么儒生。”
刘邦见郦食其非同一般,便召见了他。两人边喝酒边聊天,谈得非常投机。后来,郦食其设计攻克了陈留,为刘邦的解决了粮草短缺的问题,被刘邦封为广野君。
根据这个故事,后人将“高阳酒徒”引为成语,指好饮酒而狂放不羁的人。
酒是人们生活中的主要饮料之一,同时中国酒文化源远流长,品种繁多,名酒荟萃,享誉中外,以上分享的历史典故也促使中国的酒文化更加丰富多彩!
来源:白酒那些事儿
该二维码7天内(09-30 前)有效,重新进入将更新!
本文来源网络,如您对文章内容、版权或其他问题持有异议,请与糖酒网联系,联系电话:400-650-1979。

相关白酒百科
- 白酒发黄一定是好酒么?
- 白酒鉴别七步法
- 白酒常说的坤沙、碎沙、翻沙和窜沙是啥意思?
- 不同年份的酱酒口感差异有多大?
- 来了!精品茅台升级版亮相!
- 白酒度数对酒质优劣有影响吗?
- 白酒降度就是兑水这么简单吗?
- 判断酒好坏的标准是什么?
- 酱香酒酿造为什么选择用高温大曲?
- 白酒为什么有黄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