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从2014年起,工业啤酒全国的产量突然出现拐点开始下滑,而且至今也未走出这个困境,造成这种“困境”的因素很多,其中精酿啤酒的迅速崛起是其中一个较为重要的因素。
“精酿啤酒”一词,译自英文“craft beer”,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首先在美国兴起的“精酿啤酒革命”导致其理念和产品红遍全球,目前更是受到广大消费者热烈追捧。精致化、个性化和多元化的产品风格,强调解放个性、回归本质的产品理念迅速蹿红的背后,是人们对于同质化产品(甚至同质化文化)的突破的尝试,我相信这也是未来精酿啤酒会继续向好的内在动力。
在谈中国的精酿啤酒前景前,先简单回顾一下美国的那一拨“精酿啤酒革命”,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美国社会正处在“反战风潮”、“波西尼亚文化风潮”、“嬉皮风”时期,年轻人开始厌倦当时的旧思想,要求解放,要求回归。文化对立的漩涡中,“精酿啤酒”这个非常切合当时年轻人文化风潮的概念,就“理所应当”的逐渐开始形成并迅速走红。50多年过去了,此时美国的精酿啤酒产业已经成就了一大批举世闻名的品牌:“铁锚”、“鹅岛”、“角头鲨”……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资本大量涌入后的啤酒市场,仍然是寥寥的“巨头”们“分庭抗礼”,他们为了成本和市场大流通,降低酿造成本(高浓度稀释、使用价格低廉的辅料)和产品风格的同质化(工业水啤)必不可少。但这样,就不断的“蚕食”掉了中国消费者们高品质、多样化和健康化的消费选择。而随着近年来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意识的觉醒,目前的中国消费市场已经具备了容纳多元化、品质化和健康化商品的能力。这也是我看好中国精酿啤酒市场不断向好的最本质原因。
精酿啤酒要做的,不能仅像普通工业啤酒那样,做一款好喝点含酒精的饮品。而是要升级成一种“嗜好品”,拥有其粉丝群体和群体文化。简单说要做成一种“升级版”的啤酒。这就需要“练内功”(提高酿造技术和产品品质)的同时,加强精酿文化氛围的培养。不能死搬硬套的拿来主义,要切合我们的本土文化,这样才是事半功倍的办法。这些年,有一些精酿啤酒也正在做如此的尝试,总体来看效果不错。
从2019年的数据来看,中国精酿啤酒消费量为87.3万千升,约占啤酒消费量的2.4%,主要定位在中高端产品。可以看出,中国的啤酒消费市场巨大,潜力无限,目前的精酿啤酒仍属于蓄势待发阶段,一旦厚积,必将勃发。另外通过中国进口啤酒数量的连年攀升(2012年至今)可以看出,消费者们对于高品质、多元化的啤酒的需求是不断增长的。当然这是我们本土的精酿啤酒从业者的机会,但也是挑战(想想前些年的葡萄酒行业)!
习总书记在十九大中提出“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可见国家层面对于人民高品质生活的高度关注。我们如何乘上这股“东风”,生产出高品质的啤酒,为人民的美好生活添砖加瓦,是精酿啤酒未来发展中至关重要的。
当然,目前国内的“精酿啤酒”行业还存在着一些问题,我简单的总结了一下,有以下几点:
(1) 对于“精酿啤酒”概念的混淆甚至误解
所谓“精酿”,从字面上看,就是精心酿造,要达到精心酿造,规模的限定是必须的,正所谓“小而精”,只有用心在限定规模的产品上,才能达到“精心”一词的本意。这一点在“美国酿酒师联盟”对于“精酿啤酒”的规定中也重点体现:“产量小,年产量不超过600万桶(当然这个数字对于中国目前的市场来说已经很大了)”。但“小”不代表落后,“小”不代表不受管控,“小”也不应该代表参差不齐,也就是说并非具备了“小规模”你就算是精酿啤酒了。精酿啤酒由于其商品流通的属性,这就与一般的“家酿啤酒”或者“作坊啤酒”有了很大的区别——必须要保证食品、产品一致性等等,这也是我们要求进行SC生产许可认证的原因,只有通过了这一套国家标准的系统认证,从选址、厂房、管理系统大家、人员配备等一系列的完善,才具备生产“精酿啤酒”最基本的资格。可喜的是,去年国家开始着手制定《工坊啤酒及卫生规范》团体标准,这样会将精酿啤酒的标准化带上一个新的台阶。
(2) 专业人才的不足
目前国内大大小小,称为“精酿啤酒”的厂家也如雨后春笋般的建立起来,一方面是大家看到了“精酿啤酒”这波风潮的潜力,另一方是很多人误以为“啤酒酿造的门槛低,好入手”。这种“误解”我深有感触,身边有一些朋友跨行做啤酒,很多人做了几次酒之后,就想当然的认为啤酒酿造的技术不就是那么回事,温度、压力、卫生,抓好几个点就一切OK了。其实不然,举例来说,啤酒是发酵酒的一种,发酵中起到决定性作用的是酵母菌,一个小小的有生命的“转换机”,它也有生老病死,也有强壮和衰老,如何把握它们,让它们健康的充满活力的为我们啤酒酿造所用,这就需要专业。另外,品鉴学、香气学、酒花的搭配利用……等等,要做一杯有创新、有个性、有温度的精酿啤酒,专业就显得尤为重要。目前来看,国内大专院校学习微生物专业的人才很多,但是在“精酿啤酒”圈内的专业人才并不多,这一点我觉得从业者们要反思一下之前对于人才和专业的重视程度。
(3) 生产设备的“落后”
目前国内的很多小的啤酒厂(所谓精酿啤酒厂)普遍存在设备自动化滞后、设备老旧等问题。其生产出的啤酒的卫生健康以及批次的质量稳定性问题层出不穷。设备的简单化,看上去省掉了投入成本,但也有很多卫生、稳定性、氧化等问题会潜藏其中,在新工艺的实现上也有很多弊端,限制了其发展。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提高设备的自动化甚至智能化程度是今后精酿啤酒的一条必走之路!
以上三个问题,是目前精酿啤酒行业非常普遍的问题所在,究其根本,是一些从业者把“酿造一杯好的精酿啤酒”想的太简单。可以这么说,把麦芽做成啤酒不难,但做成一杯好的精酿啤酒却并非易事。一名合格的精酿啤酒酿酒师不仅得有过硬的专业知识背景,还要具备创新的精神和不断学习的能力!酵母的合理利用、不同酒花之间的搭配,新工艺的尝试……只有不断的去尝试、学习和完善,永远别丢掉好奇和热情,这才能称得上是一名精酿啤酒酿酒师,否则只是一个酿酒“操作工”而已。
“打铁还需自身硬”,目前国内精酿啤酒最棘手的问题并不是单单的去忧虑消费市场的问题,而是先把自身存在的问题解决。消费者们是需要引导,而我觉得产品自身的高品质是比任何高明的营销手段都根本、实在的引导“良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