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 650 1979
粮食“永远在路上”
2015-03-18 (来源: 糖酒网)
尽管我国粮食生产连续多年实现增长,但是粮食“永远在路上”,增长并不等于就可以凯歌高奏、高枕无忧了。解决了吃饭问题不等于解决了粮食问题。我国人均占有粮食现仅400公斤稍多点。而资料表明,早在1990年,加拿大人均占有粮食就高达2180公斤,美国也达到1299公斤,法国是1121公斤,连土耳其也有637公斤。近几年我国每年须进口粮食700亿公斤左右,相当于1亿多人在吃进口粮。同时经济社会发展还会使道路、机场、住宅区、工业区、开发区、大学城等用地日增、耕地渐减;城镇化趋势和农民工的增多,势必使粮田和种粮农民减少。这些都可能影响粮食。粮食隐患还有如耕地抛荒、粮农收入不高、水利老化、粮食浪费、人口增长,以及粮食需求的刚性增长与粮食科技贡献率的有限性等。由此可见,粮食形势依然紧迫。怎么办呢?立足于种粮本身,大幅增加粮农收入,当是确保国家粮食的努力方向。
要考虑实行粮食价格机制创新,确保粮农收入增加和种粮比较效益提高。国家对粮农的补贴,当下对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的作用已很有限。要真正调动粮农积极性不妨试行粮食价格创新,学习日、韩等国的粮食高价政策,使粮农大幅度增收。增收后,国家原有的各种种粮补贴就可转作城市低保家庭的购粮补贴。而有较稳定收入的国家职工等家庭略增加一点生活开支,一般也能承受。各类私营企业员工则由用人单位酌情补助,以提高粮价增加后的生活费。以这三条途径即可大致消化粮价创新的资金问题。如还有缺口,国家再适当做点投入。价值规律问题还须靠价值规律解决:种粮划不来就没人种,划得来自然就有人种(粮油代理)。
要坚持在粮食生产位前提下调整农业结构,解决粮农增收问题。农民增收困难长期是困扰“三农”问题的一个瓶颈。而我们过去总习惯于靠调整农业结构来增加农民收入。这一思路实施的结果,就是把粮田变成果园、苗圃、菜地、鱼塘,把粮农变成果农、花农、菜农、渔民。不可否认,经济作物收入确实明显高于粮食,这对农民增收的确效果明显。但它对粮食本身来说,无异于饮鸠止渴。1985—1988年和2000—2003年曾两度出现的四年粮食徘徊局面已有深刻教训。因此,靠粮食价格机制创新,从而靠种粮本身增加收入以提高粮农积极性,才是确保粮食的正确选择。不谈粮食则已(如那种所谓的“把粮食的包袱甩到太平洋去”的不负责任的观点),要谈确保粮食,就必须坚持在保证粮食生产的前提下调整农业结构,也即靠种粮本身解决粮农增收问题。
上一篇:天津大米售价2.89元/斤
下一篇:乌兰察布市食用油价格下跌

相关文章
- 全国糖酒会http://www.tangjiu.cn/tjh.html
- 地方糖酒会http://www.tangjiu.cn/df.html
- 国际谷物理事会:全球谷物产量下调400万吨,因玉米产量调低
- 45年来首次!危地马拉发布高产玉米新品种
- 喜报!茅台生态农业公司荣获省级“绿色工厂”称号
- 俄罗斯农业部将小麦出口关税调低15%,玉米关税调低3%
- 金龙鱼正式入股鲁花集团!
- 兰州粮油集团有限公司召开第一次党员代表大会
- 突发!金龙鱼大举增资鲁花集团了!!!
- 金健:从源头着手 保.证“舌尖上的安全”
- 王澎:FEED中国粮油饲料展,打造的是粮油饲料行业综合服务平台
- 滨州“齐鲁粮油”品牌奖项数量位居全省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