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 650 1979
中国粮食有保障
2014-12-04 (来源: 糖酒网)
中国粮食有保障。首先,粮食产量稳定。国内粮食产量长期以来随人口同步增长基本趋势未变,据数据,迄今粮食产量已经连续十年增加。而一些外部条件也为增产提供了保障,比如,气候暖化,400mm等降水线北移百多公里带动大宗粮食生产带面积增加;国家大幅度增加支农资金投入农村基本建设创造正外部性。
其次,粮食库存充足。近年来,我国农户储存粮食数量已经达到当年粮食产量的一半左右,表明以农户为单位的“外部性风险内部化处理”的小农经济理性在粮食市场价格波动的压力下有所恢复。另外,值得注意的是,自2007年开始国家启动农户科学储粮专项,已在全国25个省份的近200万农户配置新型储粮装具,每年可减少农户储粮损失5.1亿斤,相当于增加49万亩无形良田,可为农户增收4.8亿元。按照计划,“十二五”期间,国家将再为800万农户配置标准化储粮装具。
但是要真正实现农业的可持续性,还需要再下功夫。小农农业要实现自我循环,几乎只有一个办法:把各种与农村经济相关的产业,装进综合性的大产业,农民才能在其他细分产业领域获取利益,达到社会平均收入,只有自己的生活有保障,才会帮政府种粮,粮食才有保障。
我认为,这一点可以通过借鉴欧盟或者日韩等国的经验,把小农经济与第三产业相结合,也就是“一产三产化”。从经济学内在规律来看,产业(农业)利润率远低于第二产业,第二产业的制造业面临产能过剩的困境,利润率在社会平均利润之下;第三产业(服务业)借助题材创新往往能够获得社会平均利润率以上的利润。因此,唯有通过“一产三产化”才有可能实现农业的可持续性。
比如,欧盟的小农场农业在生态文明的多样性和可持续性上做文章;日韩开展购销超市、金融保险、休闲旅游、文化创意、养生体验、生态景观等农村第三产业,都有效地帮助农民增收,值得中国借鉴(粮油代理)。
总之,针对当前中国粮食问题,我有两点建议:一是,抓好综合性合作社建设,加快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以此形成“一产农业三产化(农业与服务业结合)”和综合收益反哺农业的经营方式创新的前提条件。并且,借此创新配合国家财政支持粮食生产的投入;二是,大力推进粮食的城乡一体化,加深市民参与式“两型农业”的发展,培育市民以理性、节约型消费替代浪费型消费主义恶劣趋势,这两者有机结合,则可达到既稳定农民合作社为新经营主体的粮食生产,又保障市民作为消费主体的、多元化社会参与下的国家粮食。
上一篇:美豆粕价格偏高,豆油强于豆粕
下一篇:全球资本过剩导致国内粮食危机

相关文章
- 全国糖酒会http://www.tangjiu.cn/tjh.html
- 地方糖酒会http://www.tangjiu.cn/df.html
- 俄罗斯农业部调高小麦出口关税,大麦和玉米维持零关税
- 国际谷物理事会:全球谷物产量下调400万吨,因玉米产量调低
- 45年来首次!危地马拉发布高产玉米新品种
- 喜报!茅台生态农业公司荣获省级“绿色工厂”称号
- 俄罗斯农业部将小麦出口关税调低15%,玉米关税调低3%
- 金龙鱼正式入股鲁花集团!
- 兰州粮油集团有限公司召开第一次党员代表大会
- 突发!金龙鱼大举增资鲁花集团了!!!
- 金健:从源头着手 保.证“舌尖上的安全”
- 王澎:FEED中国粮油饲料展,打造的是粮油饲料行业综合服务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