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 650 1979
东北如何实现藏粮于地?
2014-12-11 (来源: 糖酒网)
东北如何实现藏粮于地?专家认为,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必须从抓耕地质量建设和农田水利工程入手,走内涵提高耕地产出能力的路子。为稳固未来五年东北“大粮仓”地位,增强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记者在东北地区采访的数十位农业主管部门负责人、专家、农业企业负责人和种粮大户建议,国家应尽早启动黑土地保护修复工程;加快农业规模化生产和粮食仓储设施、物流体系建设;运用政策“杠杆”,整合使用各类惠农资金,加大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投入。
一是启动黑土地修复工程。相关专家表示,目前修复黑土地面临的主要问题是,相关企业生产有机肥、推广秸秆还田的积极性差,未来通过补贴提升他们的积极性,可以充分借助企业的营销手段打开市场,解决推广难问题。此外,要强化涉农资金监管。采访中,一些基层农业干部表示,当前涉及耕地改造的补贴资金有限,仍经常被县级政府挪用。
二是稳定耕地面积,严厉监管和惩处耕地违法行为。中国粮网研究员焦善伟说,粮食主产区北移的重要原因是,南方工业化快速发展致耕地资源日益紧缺。未来随着新一轮东北振兴的启动,需守住耕地红线,严格土地监管,严肃查处耕地违法行为。专家建议,要按照“保护耕地数量”与“提升耕地质量”并重原则,在划定耕地数量红线的同时,制定质量标准,把保证耕地数量和耕地质量建设作为考核县级政府指标,使地方政府守“土”有责。
三是统筹规划,科学布局和推进农田水利建设。东北三省门负责人表示,东北的水利欠账不仅在“后一公里”上,主干渠建设不到位也制约着农田水利的整体升级。黑龙江省水利厅农水处处长吕纯波表示,在主干渠缺失的情况下,改造毛支斗渠是不科学的。黑龙江目前已经提出,干渠没有改造的情况下,不能改造末级渠(粮油代理)。
吉林、辽宁等地门负责人建议,未来首先要加大农田水利设施投入。产粮大县多是财政穷县,国家应在资金上给予更多倾斜,减少地方配套比例;其次,明确牵头部门,摸清家底,合理调配有限资金大限度提升农田水利设施。辽宁省农科院院长陶承光表示,目前水利、发改、财政、国土等部门均有水利建设资金,但部门间缺少协调,难以形成合力。应确定牵头部门,将水利建设资金集中整合,统一规划合理确定投资重点和区域,促进农田水利设施整体升级。
上一篇:粮食作物的目标价格制应改革
下一篇:食用油销售主拼价格战

相关文章
- 全国糖酒会http://www.tangjiu.cn/tjh.html
- 地方糖酒会http://www.tangjiu.cn/df.html
- 俄罗斯农业部调高小麦出口关税,大麦和玉米维持零关税
- 国际谷物理事会:全球谷物产量下调400万吨,因玉米产量调低
- 45年来首次!危地马拉发布高产玉米新品种
- 喜报!茅台生态农业公司荣获省级“绿色工厂”称号
- 俄罗斯农业部将小麦出口关税调低15%,玉米关税调低3%
- 金龙鱼正式入股鲁花集团!
- 兰州粮油集团有限公司召开第一次党员代表大会
- 突发!金龙鱼大举增资鲁花集团了!!!
- 金健:从源头着手 保.证“舌尖上的安全”
- 王澎:FEED中国粮油饲料展,打造的是粮油饲料行业综合服务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