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 650 1979
传统果汁的困境与新机遇
中国果汁行业正经历一场剧烈的结构性调整。过去十年间,传统果汁品牌在碳酸饮料的强势营销与现制茶饮的精准场景切割下节节败退。根据欧睿国际《2023年中国软饮料市场报告》,100%纯果汁市场份额从2015年的18.3%下滑至2022年的12.7%,高糖含量、口味单一的产品难以满足新一代消费者的健康需求。可口可乐2022年财报显示,其中国区碳酸饮料收入同比增长9%,而同期果汁品类仅增长2%。
然而,消费升级浪潮中暗藏转机——酸梅汁与沙棘汁的异军突起,为行业开辟出差异化的生存路径。
以“同仁堂草本熬制酸梅汤”为例,其通过药店、电商直播等非传统渠道,将产品与“药食同源”概念深度绑定,单月销售额突破3000万元,印证了健康属性对消费决策的撬动力。与此同时,内蒙古宇航人集团依托沙棘原料优势,开发出冻干粉、口服液等深加工产品线,将原料收购价提升40%,带动西北地区超5万农户增收。这场传统品类的复兴,本质是供应链升级、文化认同与健康需求共振的结果。
从“解渴”到“疗愈”:果汁消费的逻辑之变
当年轻人在火锅店用酸梅汁替代可乐解腻,在加班时用沙棘汁代替咖啡提神,中国果汁消费已悄然跨越功能边界,进入“情绪价值”驱动的新阶段。
美团餐饮数据显示,2023年酸梅汁在川渝火锅店的渗透率高达87%,其“消食降火”的消费认知甚至催生出“辣锅 酸梅汤”的套餐组合。而在即时零售平台,200ml便携装沙棘汁的夜间订单占比超35%,成为熬夜人群的“自我疗愈符号”。
品牌方敏锐捕捉到这一趋势:农夫山泉推出NFC沙棘汁时,刻意强调“每瓶含18颗野生沙棘果”的视觉化营养标签;新锐品牌“好望水”则将酸梅汤与气泡结合,打造出“烧烤伴侣”的社交场景。消费逻辑的转变倒逼产业技术迭代——冷压杀菌技术使维生素C保留率从60%提升至90%,无菌冷灌装生产线让产品保质期延长至12个月,这些创新共同支撑起果汁从“普通饮品”到“功能载体”的价值跃迁。
繁荣下的隐忧:市场能否持续高增长?
尽管酸梅汁、沙棘汁赛道呈现爆发态势,但行业仍面临三重考验。首先是原料端的稳定性危机:占全球沙棘产量70%的新疆产区,2022年因极端干旱导致减产30%,原料收购价暴涨至1.2万元/吨,中小品牌被迫退出市场。其次是同质化竞争引发的内耗,抖音平台监测显示,2023年新注册的“沙棘汁”商标超200个,但90%的产品包装、卖点高度雷同,价格战已使终端毛利率跌破15%。
更深刻的挑战来自消费者认知断层——沙棘汁的酸涩口感导致复购率不足40%,而“促消化”“抗氧化”等功能宣称缺乏临床数据支撑,存在监管风险。要突破增长瓶颈,行业需构建三重护城河:在上游,建立“企业 合作社 农户”的订单农业体系,如汇源集团在甘肃建设的10万亩沙棘基地;在中游,通过FD冻干、微胶囊包埋等技术改善适口性;在下游,借鉴日本“特定保健用食品”认证体系,用权威背书建立消费信任。
结语:健康叙事下的产业进化论酸梅汁与沙棘汁的逆袭,映射出中国消费市场从“性价比优先”到“价值认同优先”的深层变革。当消费者愿意为每瓶含18颗沙棘果的故事支付溢价,为“古法熬制”的工艺买单时,果汁行业正从简单的农产品加工,进化为文化传承、科技创新与健康管理的综合体。这场突围战的终极启示或许是:在存量竞争时代,能精准捕捉情绪需求、构建差异化价值锚点的品牌,才能赢得下一个十年。
参考资料:
[1]Euromonitor International. (2023). Soft Drinks in China.
[2]Coca-Cola Company. (2023). 2022 Annual Report.
[3]中国北京同仁堂(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2023). 2023年半年度报告.
[4]内蒙古自治区农牧厅. (2023). 内蒙古特色农产品加工产业发展报告.
[5]美团研究院. (2023). 2023中国餐饮消费趋势报告.
[6]饿了么新服务研究所. (2023). 夜间消费图谱2023.
[7]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 (2021). NFC果汁加工技术指南.
[8]抖音电商. (2023). 2023年饮料品类销售数据白皮书.
[9]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气象局. (2023). 2022年新疆气候公报.
[10]天眼查. (2023). 2023年中国饮料行业企业注册分析报告.
[11]凯度消费者指数. (2023). 功能性饮品复购行为研究报告.
[12]甘肃省农业农村厅. (2023). *甘肃省沙棘产业发展规划(2023-2025)*.
[13]江南大学食品学院. (2022). 《微胶囊技术改善沙棘汁适口性研究》.《食品科学》43(5): 112-118.
来源:食品饮料创新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