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 650 1979
古人饮酒养生之道
2023-11-08 (来源: 糖酒网)
中国酒文化,其实质是中国的人际关系文化,期间蕴藏着伟大的东方智慧,通过对古人饮酒的了解,或许我们能真正体会到:酒并非是酒精与肉体的搏斗,而是人与人灵魂的交融,以及识别“我”与“世界”的关系。
在我们的文化里,酒文化与茶文化有共通之处,但也有实质的区别,茶文化强调的是“我”的自我修为,在茶道中感悟自己,所以独自饮茶往往成为自我修行的一种方式;酒文化则强调的是“我”与外界——人的关系,在饮酒过程中“观物、识人”,以此获得自我的提升。所以古人常常把饮酒当成一种仪式。
不过遗憾的是,我们现代人把酒作为一种实现功利工具,却忽略了酒本真的东西。
古人把饮酒视为一种养身方式,酒有舒筋的功效,能促进血液循环,只要把量控制到恰到好处,对人的健康是有益无害的。所以古人把饮酒视为一种养身之道,那么,古人是如何利用酒养身的呢?
首先是“勿强饮”,即不过量。
但古人饮酒,遵循“温克”。也就是说要多喝酒,但是也要能把持住自己,要保证自己不失言、不失态。人们通常情况下很讨厌那些没喝几杯就失态的人,还有那些不适可而止,狂饮不止的人。
“三爵不识”是古人饮酒必须要遵循的礼仪。换句话说,就是正人君子喝酒三爵就好了,喝完三爵,就应该很自觉放下杯子,退出酒筵。三爵,就是《论语·乡党》所说的“惟酒无量不及乱”的意思,也就是适量,量足就好了。
其次是“勿空腹饮”。
中国有句古语叫“空腹盛怒,切勿饮”,认为饮酒必佐佳肴。因为酒进入人体后,乙醇是靠分解的,在分解乙醇过程中又需要各种维生素来维持辅助,如果此时胃肠中空无食物,乙醇易被迅速吸收,造成肌理失调、受损。因此,饮酒时应佐以营养价值比较高的菜肴、水果等食物。
再次是“勿混饮”。
多种混杂饮用会产生一些新的有害成分,会使人感觉胃不舒服、等。这一点很多我们很多人都深有体会。
后是“温饮和酒后不饮茶”。
自古以来,不少饮酒之人常常喜欢酒后喝茶,以为喝茶解其实则不然,后喝茶对身体极为有害。李时珍说:“酒后饮茶,伤脏,腰脚重坠,膀胱冷痛,兼患痰饮水肿、消渴孪痛之疾。
还有就是,古人注重饮酒礼仪,把饮酒作为一种仪式。
古人饮酒优雅而缓慢,很注重节奏,这是一种很高的生活情趣,他们在饮酒中秉诗作赋,并产生了很多千古绝唱。与此同时,通过这种仪式,可识人。
中国饮酒,自古非常讲究礼仪。早在先秦,《礼记·乡饮酒义》就规定:“乡饮酒之义,主人拜迎,宾于庠门之外人,三揖而后至阶,三让而后升,所以致尊让也。”各个朝代各有特色。但几千年来约定俗成,主要有以下通行礼数:
一是未饮先酹酒。酹,指洒酒于地。在签神祭祖祭山川江河时,必须仪态恭肃,手擎酒杯,默念祷词,先将杯中酒分倾三点,后将余酒洒一半圆形;
二是饮中应干杯。即端杯敬酒,讲究“先干为敬”,受敬者也要以同样方式回报,否则罚酒。这一习俗由来已久,早在东汉,王符的《潜夫论》就记载了“引满传空”六礼,就指要把杯中酒喝干,并亮底给同座检查。
三是酒令以助兴。酒令是我国特有的宴饮的艺术,是我国酒文化的。它用来活跃气氛,调节感情,促进交流,斗智斗巧,提高宴饮的文化品位。通行的情况是:与席者公推一人为令官,负责行令,大家听令;违令者、不能应令者,都要罚酒。
除此之外,古代人饮酒时还有一些其他特别讲究的礼节,如:主人和宾客一起饮酒时,要相互跪拜。晚辈在长辈面前饮酒,叫侍饮,通常要先行跪拜礼,然后坐入次席。长辈命晚辈饮酒,晚辈才可举杯;长辈酒杯中的酒尚未饮完,晚辈也不能先饮尽。
在酒宴上,主人要向客人敬酒(叫酬),客人要回敬主人(叫酢),敬酒时还有说上几句敬酒辞。客人之间相互也可敬酒(叫旅酬)。有时还要依次向人敬酒(叫行酒)。
所以,古人的酒文化,是“养身又养心”的,虽然现在很多仪式之类的已经不适合现代人,但过中的道理,还是非常值得我们学习的。
该二维码7天内(07-08 前)有效,重新进入将更新!
本文来源网络,如您对文章内容、版权或其他问题持有异议,请与糖酒网联系,联系电话:400-650-1979。

相关保健酒百科
- 切记,不可将保健酒当做白酒喝
- 家庭配制药酒的注意事项
- 清醒不代表酒醒!——酒驾危害知多少
- 保健酒的发展前景
- 保健酒,你喝对了吗?
- 药酒一次喝多少比较好?泡药酒一次泡多少斤合适?
- 泡了6年至7年的药酒还能喝吗?泡药酒的十大禁忌
- 保健酒与健康白酒有什么区别?
- 对选购葡萄酒的小提示我们了解哪些呢?
- 茅台不老酒怎么样?茅台不老酒是什么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