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 650 1979
宿州市把粮食增产保质作为工作重点
2014-03-11 (来源: 糖酒网)
张曙光(代表、安徽省宿州市委书记)认为,对于安徽等粮食主产区来说,我们深感责任重大,必须把粮食增产保质作为重中之重,进一步创新农业经营体系,走出一条以体制机制创新保障粮食的现代农业发展新路。尽管宿州是粮食主产区,为保障安徽粮食调出作出了应有努力,但从当前来看,仍存在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谁来种粮的问题。农村人口大量外出务工,在家种田的多为留守老人和妇女。二是怎样种粮的问题。粮食种植多为一家一户分散经营,规模小、抗灾能力弱,且生产资料价格上涨较快,种粮成本较高、效益低,农民种粮意愿下降,农业生产“兼业化”现象比较普遍。三是质量如何保证的问题。局部地区出现环境污染、面源污染和生态退化,农产品[1.07% 资金 研报]供给安临挑战。
为上述难题,张曙光介绍说,近年来,宿州市在充分尊重群众意愿的基础上,对新型农业经营组织形式进行了规范,通过“主体+载体+体系”,三位一体推进粮食生产。即以创新经营组织为核心,解决“主体”问题;以建设农业基地为平台,解决“载体”问题;以打造产业联合社为抓手,解决“体系”问题。
在主体培育方面,宿州市在不改变集体所有制性质、不改变土地用途、不损害农民土地承包权益的前提下,重点发展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企业三大主体,家庭经营始终是主体、主力、主导。
在经营体系方面,整合各类主体资源,建立以家庭农场为基础、农民专业合作社为纽带、农业企业为龙头的现代农业产业联合社,实现各主体之间契约交易、要素融合、互助联结,防止老板挤了“老乡”。产业联合社将农业企业的市场优势、合作社的组织优势、家庭农场的生产优势通过“一体化”的形式有机地结合起来,初步解决了“谁来种粮、怎样种粮和优质种粮”的难题。
在载体建设方面,根据宿州市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按照“基地化、项目化、工程化”的思路,规划建设了粮食产业示范基地,实施良田、良种、良法、良制“四良”模式,着力优化种植结构、品种结构、品质结构。强化基地产前、产中、产后衔接,突出精深加工,完善社会化服务组织体系,推进农工贸、产供销一体化,形成以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联农户的运行机制。
上一篇:粮食补贴政策有哪些方面需要完善?
下一篇:我国粮食生产地域呈现由南往北的发展新趋势

相关文章
- 全国糖酒会http://www.tangjiu.cn/tjh.html
- 地方糖酒会http://www.tangjiu.cn/df.html
- 俄罗斯农业部调高小麦出口关税,大麦和玉米维持零关税
- 国际谷物理事会:全球谷物产量下调400万吨,因玉米产量调低
- 45年来首次!危地马拉发布高产玉米新品种
- 喜报!茅台生态农业公司荣获省级“绿色工厂”称号
- 俄罗斯农业部将小麦出口关税调低15%,玉米关税调低3%
- 金龙鱼正式入股鲁花集团!
- 兰州粮油集团有限公司召开第一次党员代表大会
- 突发!金龙鱼大举增资鲁花集团了!!!
- 金健:从源头着手 保.证“舌尖上的安全”
- 王澎:FEED中国粮油饲料展,打造的是粮油饲料行业综合服务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