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 650 1979
怎样健康食用食用油?
2023-11-13 (来源: 糖酒网)
我们知道,健康吃油才能有利身体健康,但是,像日常那些摊贩,经常反复油炸东西,这种吃法是不科学的,那么,怎么吃食用油才合理呢?
煎若需要煎鱼或炒菜,用苦茶油及初榨冷压橄榄油相对稳定。
炒常用的冷压橄榄油、花生油,只适合中、小火炒的烹调方式。
拌冒烟点低的油,仅适合拌炒或水炒,例如:葵花油、亚麻仁油。
芝麻油
白芝麻燃点低,适拌炒;黑芝麻可久煮、炒菜!
萃取自芝麻籽。黑麻油冒烟点较高(210℃)适合做菜、煮麻油鸡,白麻油就是香油,冒烟点低(177℃)可用来拌菜。
初榨橄榄油
含有丰富营养素,油炸食物稳定!
酸价低于0.8,油脂不易酸败;发烟点高(210度)油炸食物表皮容易变酥,油脂不易渗入食物,对于遵循体重管理的人是佳选择。
苦茶油
耐高温的食用油!
这是很棒的油品。我的好友为了家人健康,持之以恒用苦茶油煮菜,却嫌味道不好;其实只要改用来拌面,或在胃痛时直接喝10c.c.就解决了。
椰子油
因散发淡淡椰香,较适合做甜点!
萃取自椰壳内的果肉,含有饱和脂肪酸,冒烟点为(232℃),通常只在做甜点时使用。
玄米油
又称糙米油,不易吸附多余油脂!
冒烟点高达(254℃),能做较高温的烹调,通常我用来煎鱼、煎肉。
亚麻仁油
颜色较深,亚麻仁籽气味浓郁!
营养价值高,冒烟点低(107℃),可淋在沙拉里、加在果汁里。需要放入冰箱冷藏保存。
葡萄籽油
有助抗氧化,煎炒都适用!
冒烟点(216℃),适合炒或煎的烹调方式,我通常用一般瓶装的葡萄籽油制作鱼松。
注1:橄榄油的纯度与游离脂肪酸高低,是发烟点的关键,游离脂肪酸越高者发烟点越低;当油温超过发烟点温度,油的化学结构会改变。
注2:测定酸价意义:用来测量油脂中之游离酸含量;可表示油品本身酸败的程度。
食用油和调和油的区别
可以吃的油都叫食用油(菜油、花生油,茶油、麻油等),而调和油是食用油的一种,主要是以菜油为主,再加以花生油等种油在里面,从而形成人每天所需的营养成份在里面
按新国家标准分:一级油、二级油、三级油、四级油。调和油不是油的等级,它通常是由两种以上的食用油调和而成的。各企业生产的调和油多是执行其各自的企业标准,用菜籽色拉油、大豆色拉油和花生油、芝麻油按照一定比例调和在一起制成的。
如何选购食用油?
一要看颜色,一般来说,精炼程度越高,油的颜色越淡。当然,各种植物油都会有一种特有的颜色,不可能也没有必要精炼至没有颜色。
二要看透明度,要选择清澄透明的油,透明度越高越好。
三要嗅无味,取一、二滴油放在手心,双手摩擦发热后,闻不出异味(哈喇味或刺激味),如有异味就不要买。
如何保存食用油?
根据食用油四怕(怕直射光,怕空气,怕高温,怕进水)的原理,我们在储存食用油时就要注意避光、密封、低温和防水了。此外我们还要注意一些小细节:
一、由于油的销售周期较长,很多食用油进入消费者手中时就已经储藏了一段时间了。因此一次不要买太多,油在储存一段时间后,常易发生氧化酸化,氧化的脂肪不仅营养价值降低,还会产生有害物质,引发人体的衰老。
二、为了方便拿取,我们都习惯将食用油放在炉灶旁,这样就会由于炉灶的高温让油脂的氧化反应加快,更容易酸败变质。此外,油中的维生素A、D、E也会发生不同程度的氧化,使其营养价值变低,甚至产生醛类、酮类等对人体有害的物质。
为此,油买回家后,储存时应远离热源,可将其用深色而不是透明的小瓶罐分装储油,每次用完后要将瓶盖拧紧,避免因不断开关瓶盖,油接触空气而氧化产生哈喇味。用过的油不要倒回瓶中与新油混合,用油时也要减少高温、长时间煎炸。如果要将食用油长期保存不变质则应该把它盛放在干净的玻璃或陶瓷器皿内,用蜡封严,置于通风干燥处。注意塑料桶不宜储藏食用油!因为塑料中的增塑剂,能加速食用油的酸败变质。也不要用金属盛放油料,金属与油脂在有氧条件下会加速油变质。另外不同时间加工的食用油或不同类型的食用油不宜混存,否则会影响油的味道和新鲜度。
生活中也要适量食用食用油,食用过多易引起高血压、冠心病、动脉硬化、高脂血症及脑血管意外,不利人的健康。
该二维码7天内(07-08 前)有效,重新进入将更新!
本文来源网络,如您对文章内容、版权或其他问题持有异议,请与糖酒网联系,联系电话:400-650-1979。
上一篇:动物油和植物油,哪个更好?
下一篇:米面粮油陈列难?掌握这几点,销量可能翻几番!

相关粮油百科
- 米面粮油陈列难?掌握这几点,销量可能翻几番!
- 粮油小知识
- 粮油健康科普知识——食用油
- 炒菜色拉油好还是菜油好?
- 色拉油和食用油的区别 色拉油可以用什么代替
- 玉米油和色拉油的区别
- 大豆油危害最大?花生油、菜籽油、橄榄油、玉米油,哪种更健康?
- 黄小米oem代工贴牌,黄小米的营养价值和功效
- 食用油哪种比较健康?不同烹饪方式要用不同的食用油是为什么?
- 家庭粮油科普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