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 650 1979
吃大米的注意了!这种米一定不能买
2023-11-15 (来源: 糖酒网)
米 ,作为不可缺少的主食,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前几年的毒 大米 事件,让不少人对买米这件事心生恐惧。以防有人不了大米,我们先来复习一下: 据中国之声《央广新闻》报道,于湖南上万吨大米重金属镉含量超标。而镉以及慢性镉中毒会导致神经中枢损害、骨骼钙损害等。此外,还有一些不法商人为了牟利,将一种用白蜡油等工业用油对大米进行抛光处理的“有毒大米”推向了市场。这种大米原料多是已经变质的陈旧大米,食用后很容易引起食物中毒。 六招避开毒大米 1、发黄、油腻大米不要买 大家买米的时候,可以用手摸攥大米,辨别其是否有油腻的感觉;也可以用鼻子闻。看其味道是否自然清香。如果有条件,可以将少许米放入水中,看水面是否漂有油花,如果有,则有可能是掺有工业用油的有毒大米。另外,如果是潮湿发黄甚至发霉,也千万不要买,不要吃。“黄变米”带有黄曲霉毒素,比的毒性还强68倍,具有强致癌性,可引起急慢性中毒甚至死亡。 2、不要只吃精白米 糙米经过碾米机的碾压,磨掉表面的糙米皮。每碾压一次,米就会更白一点。精制白米表面往往晶莹光滑,颜色比糙米白了很多。但是加工的过程,也是营养流失的过程,精白米虽然好看、口感细腻,但相对糙米而言,加工越精细,营养损失越多,过于精细加工的粮食给健康也带来的潜在危险。 3、尽量买新米 陈米煮出来没有香气,吃起来口感也不如新米,所以很多人对新米都有特别的执着。辽宁营养学会副会长王兴国说,常用的判断新米方法几乎都不管用:1.米袋上的生产日期和新鲜度没必然联系。因为生产日期是加工出厂日期,而不是收割日期;2.产品外包装明示“新米”等字样,其新鲜度或许不比别的高;3.并不是价格越高的大米越新鲜。大米多数要经过抛光打磨,去年的和今年的大米一起经过加工之后,都是一样的光亮,根本就没有灰层,而且越大的厂技术越高越分辩不出来。如果市民要简单辨米的新旧,首先,可以捧起一把米,凑到嘴边哈气,如果能闻到一股清淡的稻香味就应该是新米。其次,虽然陈米外表可以“化妆”,但本质是难以改变的,只要把米粒放进嘴里嚼一嚼,再用舌头回味,新米含水量较高,咬起来较松软,齿间留香;陈米则含水量较低,咬起来较硬。 4、买散米要做到六看 一般来说,只要在正规渠道购买,遇见“毒大米”的可能性几乎为零。 对于买散装米的人,王兴国分享了几招: (1)看硬度:大米硬度越强,说明蛋白质含量越高。一般新米比陈米硬,水分低的米比水分高的硬。 (2)看腹白:大米腹部常有一个不透明白斑,含水分过高,收后未经后熟和不够成熟的稻谷腹白较大。 (3)看爆腰:如果米粒上出现一条或更多条横裂纹,就说明是爆腰米,它的营养价值较低。 (4)看黄粒:米粒变黄是大米中某些营养成分或微生物繁殖引起的。黄粒米影响香味和口味。 (5)看新陈:大米陈化现象较重时,色泽变暗,黏性降低,失去大米原有的香味。表面呈灰粉状或有白道沟纹的米是陈米,其量越多说明大米越陈。 (6)看颜色:有些商家会把陈米抹上油抛光,消费者可用纸巾多擦几次,若纸上干干净净基本就是好米。 5、圆米煮粥长米蒸饭 这些年,大米的重金属问题一直被关注。对此,第309医院营养科营养师左小霞建议,不要连续多年一直食用同一地区、同一品牌的大米,好多个品牌大米换着吃,也就是俗话说的吃“百家米”。从营养成分和口感来看,两种大米营养都很丰富,但有一定区别。因为两种大米的糊化温度、胶稠度、米粒延伸度、香味都有差别,所以食用方法也有不同。左小霞说,圆粒的粳米胶稠度高,适合煮粥;细长的籼米直链淀粉和蛋白质含量高,蒸米饭松软可口。此外,粳米有一定的降压降脂作用,而籼米则有温胃助阳的作用。 6、米袋放包花椒防长虫 若要保留新米的口感和营养,王兴国建议,可将大米储存在低温环境中,比如保存在冰箱中,可以降低大米油脂氧化和米虫的滋生。但要注意,大米放进冰箱后就不能再拿出来常温存放了。因为温度变化会令大米表面吸附水分,易变潮变质。而且厨房温度相对较高,家里不要一次囤积太多大米,也可避免旧米味道变差。另外,可用纱布包几包花椒、八角、茴香等,放在米袋里,或在米中放几瓣大蒜,都能防虫。
该二维码7天内(07-09 前)有效,重新进入将更新!
本文来源网络,如您对文章内容、版权或其他问题持有异议,请与糖酒网联系,联系电话:400-650-1979。
上一篇:五招教你挑选优质大米
下一篇:米面粮油陈列难?掌握这几点,销量可能翻几番!

相关粮油百科
- 米面粮油陈列难?掌握这几点,销量可能翻几番!
- 粮油小知识
- 粮油健康科普知识——食用油
- 炒菜色拉油好还是菜油好?
- 色拉油和食用油的区别 色拉油可以用什么代替
- 玉米油和色拉油的区别
- 大豆油危害最大?花生油、菜籽油、橄榄油、玉米油,哪种更健康?
- 黄小米oem代工贴牌,黄小米的营养价值和功效
- 食用油哪种比较健康?不同烹饪方式要用不同的食用油是为什么?
- 家庭粮油科普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