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 650 1979
大豆油食疗作用
2023-11-15 (来源: 糖酒网)
大豆油 是世界上常用的食用油之一,是我国国民,特别是北方人的主要食用油之一。大豆油富含多种宝贵的营养成分,在加工成成品油后必须注意保鲜。 大豆油 的颜色较深,炒菜遇热后比较容易起泡。市面上的 大豆油 大多是精炼油,适合炒菜。 大豆油又称黄豆油。顾名思义是由黄豆压榨加工而来的。主要生产于我国东北、华北、华东和中南各区域。与其他油脂原料相比,黄豆的含油量低,只有16%~24%。为了实现大的效益,厂家在压榨黄豆的过程中一般会使用浸出法来获取黄豆中大部分的油脂。所以市面上能看到的豆油,大多都是由浸出法所生产出来的成品油。由于黄豆原料市场上充斥着各种不同类型的转基因大豆,在挑选豆油时也可借由仔细阅读标签来了解产品的原料中是否使用了基因改造的黄豆,进而做较合理的选择。 食疗作用 豆油味甘辛,性热,微毒; 具有驱虫、润肠的作用; 可治肠道梗阻、大结不通,还有涂解多种疮疥毒瘀等。 大豆油取自大豆种子,大豆油是世界上产量多的油脂。 大豆毛油的颜色因大豆种皮及大豆的品种不同而异。一般为淡黄、略绿、深褐色等。精炼过的大豆油为淡黄色 [4] 。 大豆油的理化常数: 相对密度(d20℃4℃) 0.9150-0.9375 折光指数(n20℃D) 1.4735-1.4775 粘度(E020℃) 8.5左右 凝固点(℃) -18~-15 碘值(g碘/100g油) 120-137 皂化值(mgKOH/g油) 188-195 总脂肪酸含量(%) 94.96 脂肪酸平均分子量 290左右。 豆油的成分组成 大豆油的脂肪酸组成 成分 含量(%) 成分 含量(%) 棕榈酸 6-8 油酸 25-36 硬脂酸 3-5 亚油酸 52-65 花生酸 0.4-0.1 亚麻酸 2.0-3.0 大豆油中含有大量的亚油酸。亚油酸是人体必需的脂肪酸,具有重要的生理功能。幼儿缺乏亚油酸,皮肤变得干燥,鳞屑增厚,发育生长迟缓;老年人缺乏亚油酸,会引起白内障及 心脑血管病变。 大豆毛油有豆腥味,精炼后可去除,但储藏过程中有回味倾向。豆腥味由于含亚麻酸、异亚油酸所引起,用选择氢化的方法将亚麻酸含量降至小,同时避免异亚油酸的生成,则可基本大豆油的”回味”现象。 精炼过的大豆油在长期储藏时,其颜色会由浅变深,这种现象叫做”颜色复原”。大豆油的颜色复原现象比其它油脂都显著,油脂的氧化反应是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采用充氮保鲜法或尽量隔绝油与空气的接触可以解决这一问题。 做法指导 1. 豆油含磷脂较多,用鱼肉或肉骨头熬汤时,加入适量豆油可熬出浓厚的白汤,非常诱人。但豆油的大豆味较浓,往往会影响汤的味道,如果在豆油加热后投入葱花或花椒,可有效地除去豆油中的大豆味,但汤的颜色也会因此而变深。 2. 油脂有一定的保质期,放置时间太久的油不要食用。可以直接用于凉拌,但好还是加热后再用。应避免经高温加热后的油反复使用。 豆油就是通常所说的大豆色拉油,是常用的烹调油之一。豆油是从大豆中压榨出来的,有冷压豆油和热压豆油两种。冷压豆油的色泽较浅,生豆味淡;热压豆油由于原料经高温处理,其出油率虽高,但色泽较深,并带有较浓的生豆气味。按加工程序的不同又可分为粗豆油、过滤豆油和精制豆油。粗豆油为黄褐色,精制的大多数为淡黄色,粘性较大。在空气中久放后,豆油油面会形成不坚固的薄膜。豆油较其它油脂营养价值高,我国各地区都喜欢食用。 保存方式 豆油除含有脂肪外,在加工过程中还带进一些非油物质,在未精炼的毛油中含有1%-3%的磷脂,0.7%-0.8%的甾醇类物质以及少量蛋白质和麦胚酚等物质,易引起酸败,所以豆油如未 经水化除去杂质,是不宜长期贮藏的。另外,精制豆油在长期储存中,油色会由浅逐渐变深,原因可能与油脂的自动氧化有关,因此,豆油颜色变深时,便不宜再作长期储存。
该二维码7天内(07-08 前)有效,重新进入将更新!
本文来源网络,如您对文章内容、版权或其他问题持有异议,请与糖酒网联系,联系电话:400-650-1979。

相关粮油百科
- 米面粮油陈列难?掌握这几点,销量可能翻几番!
- 粮油小知识
- 粮油健康科普知识——食用油
- 炒菜色拉油好还是菜油好?
- 色拉油和食用油的区别 色拉油可以用什么代替
- 玉米油和色拉油的区别
- 大豆油危害最大?花生油、菜籽油、橄榄油、玉米油,哪种更健康?
- 黄小米oem代工贴牌,黄小米的营养价值和功效
- 食用油哪种比较健康?不同烹饪方式要用不同的食用油是为什么?
- 家庭粮油科普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