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 650 1979
湘菜自形成体系以来,就以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浓郁的地方饮食特色,声播海内外,并同其他地方菜系一起,共同构成了中国烹饪这一整体,凝聚成华夏饮食文化的精华。在孙中山先生的总结中,中国烹饪与中国京剧、中国国画、中国医学并列为“四大国粹”,有十分显著的地位,这是因为千年流传的华夏文明,都起源于饮食劳动。
早在远古时期的人,只会从自然界获取天然的没有经过加工的食物,茹毛饮血式的吃喝并不能算作人类的文明。人类文明的开始,起源于对火的应用,也就是最基础的“烹”,只有人进入了熟食阶段,促进了大脑的发展,才有了创造文明的先决条件,最终和动物划分了界限。烹由火烹开始,经历了草烹、柴烹、石烹、泥烹、陶烹、铜烹、铁烹等等变化。而真正令中国烹饪产生第二次飞跃的,是盐的出现。
盐作为最基础的调味品,标志着烹饪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是人类饮食文明史上的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创举。从此人的饮食不再只是单一的“烹”,而是“烹”与“调”的有机结合。“烹”与“调”可谓是一对超强CP,是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相辅相成,并且有着共同的目标指向,即通过对火候的把控和对味道的调试,将食材原料千方百计地变成美味可口的佳肴。
也正是因为有了调味品的出现,和人类对调味品的应用,饮食文明才得以绽放出千般姿态。纵观世界,凡是文化渊源深厚的民族,烹调水平都相当之高。调味品的发展,也伴随着人类的文明发展,一步步迈向现代化。
调味品的发展历史
在湘菜数千年悠久的烹调发展过程中,要找到对调味相关的记载,则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在当时,烹饪基本是作为祭祀的附属品。伟大诗人屈原被流放到湖南后,写出了著名诗篇《楚辞》。其中的《招魂》和《大招》两篇就反映了当时祭祀活动中丰富味美的菜肴、酒水和小吃情况:“..食多方些,稻粢穱麦,挐黄粱些。大苦咸酸,辛干行些。肥牛之犍,臑若芳些。和酸若苦,陈吴羹些。胹鳖炮羔,有柘浆些。鹄酸臇凫,煎鸿鸧些。露鸡臛臇,厉而不爽些。”从《楚辞》中的记载,战国时期不仅菜肴种类丰富多彩,更已经具备了酸、甜、咸、苦等等味型,可见对食物的调味在当时已经具备一定的丰富性。
湘菜发展到汉代,已然形成了一大菜系。从出土的西汉遗策中可以看出,汉代时湖南饮食中的烹调方法比战国时代已有进一步的发展,不仅有羹、炙、煎、熬、蒸、濯、脍、脯、腊、炮、醢、苴等多种烹饪技法,调味品的种类也丰富多样:盐、酱、豉、曲、糖、蜜、韭、梅、桂皮、花椒、茱萸等。从中可以得知,此时湘菜的调味已经不再局限于盐,也开始运用其他食材进行辅助调味。
不管是油盐酱醋还是葱姜蒜,包括传入中国后在湘菜中大放异彩的辣椒,其特点都是味型趋于单一。这一类单味调味品横跨数千年,时至今日依然在烹调中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构成了第一代调味品的框架。迎合时代发展的需要,调味品也不断衍生出新型调味品。
七十年代起,我国工业技术相对成熟,开始引用并生产一批高浓度的调味品,例如味精、IMP、GMP、甜蜜素、阿斯巴甜、甜叶菊、木糖、酵母提取物、HVP、HAP、食用香精、香料等等。这一类调味品被统称为第二代调味品,其中味精的使用最广。
第三代调味品则以复合调味品为主,复合调味品是指两种以上调味料为原料,经特殊加工而制成的一类定型调味料产品。其中不乏有生抽、蒸鱼豉油、蚝油、味极鲜等等烹调中常用的,也有火锅底料、炸鸡配料、炒烧酱料这一类便捷性高的调味品。这一代复合调味品以覆盖场景多元的显著特征,占有极高的市场比例,从九十年代流行至今。
第四代调味品则在新时代大放异彩,普遍以健康、生态为主题,同时采用科学分解方法,充分提取原料的成分,更多保存原始营养物质,以此突出菜品的鲜度。常见的第四代调味品有鸡汁、鸡膏、海参精、海虾精、海贝精、鲍鱼精等等。
来源:湘菜人微报

相关文章
- 全国糖酒会http://www.tangjiu.cn/tjh.html
- 地方糖酒会http://www.tangjiu.cn/df.html
- 2025年全国调味品行业科学技术交流大会在宜昌召开
- 中国调味品协会产业赋能中心考察走访湖北省调味品协会
- 湖北省调味品企业精彩亮相“荆楚粮油调味品促销季”
- 2025「味动」正式启航:以专业平台赋能调味品产业高质量发展
- 卡夫亨氏发布2024全年业绩,净销售额达1889亿!
- 调味品 | 2025年1月份部分调味品建设项目汇总
- 行业喜讯丨海天味业上榜全球灯塔工厂名单
- 雪天盐业发布2024年业绩预告
- 李锦记酱料、天味食品驰援西藏日喀则地震灾区
- 《2024年中国调味品产业发展白皮书》正式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