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 650 1979
丰富多样的食物是人们通过生产劳动创造出来的。 在人们创造出来的各种食物中,有的食物在享用的时候,是要生吃了才有味。 生吃动物身上的血和肉,你见过吗?你敢吃吗? 生活在广西西部这片土地上的百色各族群众,在饮食上大胆追求生鲜风味,他们就敢吃,他们就能吃。在追求食物多样化的过程中,百色各族群众创造了各种各样生鲜的、奇特的美食,让生活变丰富多样多彩。
西林酸糟“米蠛”
西林县位于百色市西端,也是广西的西端,其版图酷似广西伸进云贵之间的一条尾巴,故而素有“省尾”的戏称。
春秋战国时期,西林地属古句町国,历史悠久,文化灿烂,风情浓郁。贯穿全境的驮娘江,是这里壮民族文化的摇篮,也是壮族民间各种风味美食的长廊。“米蠛”,就是这道长廊中一颗奇异的明珠。
“米蠛”何物?它是一种专门用来煮干鱼的像酒糟一样的调味品,主要产在西林县东南部的那劳、西平、那佐一带。“米蠛”为壮语音译,汉语名叫“酸糟”。给它起这个汉名的是江苏昆山人王维淮。清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王维淮莅任西林县知县,任职期间,骑马遍游县境,了解风土人情,于康熙五十七年纂成西林部志书《西林县志》。据说,王维淮老先生对“米蠛”也是情有独钟,“米蠛”的汉名“酸糟”就出现在他编纂的《西林县志》里,这是它的汉名的次出现。
西林“米蠛”汤
提起“米蠛”,你不感到神秘,也会感到新奇。它不是制作而成的,而是培育而成,当地人叫“养”。养“米蠛”需要一种特殊的微生物作“种子”,叫“菌种”。所谓“菌种”,其实就是带有大量种菌的“米蠛”本身。把作“菌种”的“米蠛”放进干净的陶罐里,加入冷却后的稀粥,置于火灶旁边,使之保持在摄氏22度左右的温度下发育,五至七日,这“米蠛”就培育出来了。揭开罐盖闻之,其味有些酸馊,却馊而不腐,馊而不臭;视之,表面似有虫子灵灵蠕动,不细瞧,什么也瞧不见——可以食用了。
“米蠛”罐是个永远也不会空的罐子,吃一点再添一点料进去,罐子里的“米蠛”什么时候都是那样的份量。那么,添些什么料呢?随着罐子里的菌的繁殖和发展,可以添进炒干的剩饭,也可以添进人吸食以后再洗干净的鸡骨头和鱼骨头。这叫“养”菌。一根小指粗的骨头扔进罐里,不到两天就不见了,全被里面看不见的菌蚀食干净,又化作了“米蠛”。因此,这个“米蠛”罐简直就是当地农家一只化废为宝或者说化腐朽为神奇的宝罐。它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蹲在农家的灶旁,一副黑不溜秋的模样,却使农家平淡的日子平添了许多的滋味。
“米蠛”菌的最初来历至今是个谜,就像古句町国许多未解之谜那样,谁也找不到它的谜底。有人说,它是当年云贵总督岑毓英率领西林子弟兵赴安南抗法时,其部属有人娶了越南姑娘为妻,从越南带来流传至今的。这种说法显然不是事实。岑毓英出生那年比王维淮老先生纂成《西林县志》那年,晚了111年。而且据说,“米蠛”这个东西一离开西林就谁也养不活,这些年来,曾有很多来西林工作的外地干部,为其风味所倾倒,试图引回老家培育,结果都以失败告终。由此可见,“米蠛”是句町故地自古以来就有的特色食品,而且,只能是西林有。
“米蠛”作为调味品,主要是用来煮鱼,煮成的鱼汤叫“米蠛汤”。“米蠛”汤的做法是:先把鱼煎黄煎香,铲上来,再按每海碗汤配一至两勺“米蠛”的比例,将“米蠛”舀进锅里,加上食盐和姜丝,搅溶煮熟,再把煎过的鱼放进锅里,再加上清水和水桂叶(俗名“香叶”),跟“米蠛”一起煮。煮到鱼熟汤白的时候,再加进一撮薄荷叶,“米蠛”汤就做成了。
做成的“米蠛”汤,汤色乳白,汤面漂浮着青青的薄荷,极富视觉诱惑力。品之,河鱼的甜味,“米蠛”的酸味、薄荷的香味融为一体,触及味蕾,鲜美无比。那种味型近似酸笋鱼和酸菜鱼,却非酸笋和酸菜鱼可比。比较起来,你就会发现,酸笋鱼和酸菜鱼虽也酸甜,却是酸甜分离;而“米蠛”汤,酸与甜水乳交融,让你说不清它到底是酸还是甜,只觉得鲜美绝伦。
“米蠛”汤不仅味道鲜美,还能帮助消化,增进食欲,堪称西林一绝。
来源: 繁华落尽子规啼

相关文章
- 全国糖酒会http://www.tangjiu.cn/tjh.html
- 地方糖酒会http://www.tangjiu.cn/df.html
- 2025年全国调味品行业科学技术交流大会在宜昌召开
- 中国调味品协会产业赋能中心考察走访湖北省调味品协会
- 湖北省调味品企业精彩亮相“荆楚粮油调味品促销季”
- 2025「味动」正式启航:以专业平台赋能调味品产业高质量发展
- 卡夫亨氏发布2024全年业绩,净销售额达1889亿!
- 调味品 | 2025年1月份部分调味品建设项目汇总
- 行业喜讯丨海天味业上榜全球灯塔工厂名单
- 雪天盐业发布2024年业绩预告
- 李锦记酱料、天味食品驰援西藏日喀则地震灾区
- 《2024年中国调味品产业发展白皮书》正式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