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 650 1979
近日,“双标”的新闻可谓是刷爆了社交媒体。海天味业连发三则声明也没能稳住公司的股价,近两个交易日,海天味业总市值蒸发434亿元,还送给竞争对手两连涨。
起因是有消费者晒出,在日本、加拿大等国家购买的海天酱油和国内购买的海天酱油配料有很大差别。在海外销售的酱油配料之中只有水、大豆、、食盐等原料;但在国内购买的酱油中,配料里还包含了许多的添加剂。
针对此事,海天表示并没有对海内外销售的产品有区别对待。其在澄清公告中表示,无论是国内市场还是国际市场,公司均有高中低不同档次的产品。
显然,这一回复并不能使消费者买单。
海天味业在10月4日和10月9日再两次对此做出较为强硬的回应。海天味业回应称,海天味业的所有产品都严格按照《食品安全法》生产,符合标准。这一强硬态度激起了舆论的再次发酵。
10月10日,海天味业跌9.35%,而“小弟”涨停。11日,海天味业继续下跌2.17%,千禾味业上涨1.81%。
在人们的讨论中,认为“海克斯科技”的对立面是“零添加”,“零添加”意味着更健康。作为酱油行业的后起之秀,千禾味业主打的正是“零添加”,其“零添加”产品在东方甄选还露过面。于是,很多人将目光投向了千禾味业。
到底什么是“零添加”?
其实,所谓的“零添加”概念,主要是企业行为,多少带着点营销色彩,调味品行业并没有相应标准与规范。虽然各大酱油品牌几乎都有“零添加”产品,但每个品牌对“零添加”的定义不尽相同。
千禾零添加酱油在生产酿制过程中,0%添加味精(谷氨酸钠),0%添加着色剂焦糖色,0%添加防腐剂苯甲酸钠、山梨酸钾,0%添加增味剂呈味核苷酸二钠,0%添加甜味剂三氯蔗糖、安赛蜜。
而海天零添加酱油是指,0%添加防腐剂、0%添加甜味剂、0%添加味精、0%添加脱脂大豆。
事实上,千禾味业也有非“零添加”的产品。千禾味业称,“零添加”调味品收入占公司调味品营收的50%以上。而因“零添加”走红的千禾味业,却是做食品添加剂起家的,它曾是国内最大的焦糖色素生产商,一度过着左手生产销售添加剂,右手主卖“零添加”产品的日子。
“躺赢”的千禾能否凭“零添加”酱油反超海天
海天味业的这次风波,股价方面明显受益的只有千禾味业,其他酱油个股(600872.SH)、(002650.SZ)等股价也受到市场拖累。“零添加”酱油是近年酱油行业消费升级方向,海天、李锦记、千禾以及厨邦(中炬高新)旗下均有“零添加”酱油。而“零添加”酱油通常定位中高端,平均售价比普通酱油更高。
之所以说千禾味业最为受益,是因为千禾产品定位以中高端为主,目前零添产品收入占总营收的50%以上。而海天和中炬高新的厨邦酱油都有不同系列,覆盖不同产品价格段,也包含产品定位中高端的“零添加”酱油,如海天的0金标生抽。酱油行业产品升级的趋势仍在进行中,中低端酱油仍有相当市场份额,因此海天和中炬高新“零添加”酱油在销售中的占比不如千禾味业。
千禾味业位于四川眉山。有意思的是,主打“零添加”的千禾味业,却是做食品添加剂起家的。
1996年,伍学明、伍超群兄弟俩共同创建了千禾味业的前身恒泰实业,利用西南独特的地理环境做焦糖色生意。
焦糖色是一种食品添加剂,由白砂糖、葡萄糖等在高温下进行焦糖化反应或美拉德反应至其褐变而形成的物质(色素)。这种着色剂广泛用于酱油、醋、料酒、蚝油、糖果、黄酒、碳酸饮料等食品。
千禾味业曾是国内最大的焦糖色生产商,海天、李锦记、美味鲜都曾与千禾味业有过合作,甚至位列千禾味业焦糖色业务的前五大客户之中。
2001年,这兄弟俩开始涉足下游调味品行业。2007年,他们提出“零添加”酱油的概念,并于次年推出相应产品。
跟海天、李锦记、中炬高新、加加等比起来,千禾味业在酱油市场只能算晚辈。
海天的历史可以追溯至清代中叶的佛山古酱园,距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20世纪九十年代,在庞康的带领下,海天就引进了国外先进的生产线,同时,打造规模化生产基地,不断扩产,广告也登上了央视黄金时段。
那时候,国内酱油市场还在散装售卖,价格低廉,尚未有像样的品牌形成。
在伍氏兄弟推出“零添加”酱油的时候,海天的销售额已向50亿元迈去。
李锦记也是个百年企业。蚝油就是由李锦记的创始人所发明,李锦记以此起家,并在调味品领域广泛布局,早早就进入了酱油行业。
中炬高新原是一家园区开发及产业投资型公司。1999年,其收购了生产经营酱料及调味品的中山市美味鲜食品总厂。当时,该厂效益很好。收购前一年,即1998年,其就实现销售收入1.28亿元,利润有1233万元。
随着公司业绩越来越依赖美味鲜公司,2012年,中炬高新调整经营思路,确立了以美味鲜、厨邦为重点的发展方向。
作为A股“酱油第一股”的加加食品,诞生于1996年,创始人是语文老师出身的杨振。2002年,他将加加食品积攒的利润全部押上,以4800万元夺得了央视黄金时段广告两个月的“标王”。
孤注一掷式的营销,让加加食品的市占率一度超过李锦记,位居酱油行业第三,仅次于海天味业和美味鲜。
眼看着海天、李锦记、中炬高新、加加等品牌已强势崛起,并逐渐走向全国市场。初出茅庐的千禾味业,选择避其锋芒,率先提出“零添加”酱油,定位中高端,形成差异化竞争之势。
2015年,酱油业务的销售收入超过了焦糖色业务,千禾味业的核心业务完成了更替。2016年3月,千禾味业在上交所上市。当年营收为7.71亿元。
近几年,以海天为代表的竞争对手不想再给千禾味业贡献收入了,开始自己生产焦糖色,这直接导致千禾味业焦糖色业务收入持续下滑。
2013年,千禾味业的焦糖色业务收入3.20亿元,到2019年只有1.67亿元。从2020年开始,千禾味业不再在主营业务分产品情况中披露焦糖色的收入。
调味料赛道市场空间依旧很大
老百姓们生活水平提高,消费水平上涨的当下,吃好吃的已经成为不是消费者的唯一要求了。在此之上,消费者同样也要求商品更绿色健康。吃得好和好吃的要兼得。
当人们把目光放到调味品市场之时,会突然发现这个日常默默无闻的行业早已经成就了千亿行业。
虽然使用场景广,几乎所有人在日常生活之中都会运用到,但是调料品行业的生意仍然十分难做,在近几年这一趋势更是突出。
根据海天味业的2021年年报显示,其营业总收入为250.04亿,同比增长9.71%。这也是海天味业第一次营业收入超过250亿元。2022年年中报显示,海天味业上半年的营业收入为135.32亿,增长率基本和去年持平。
值得注意的是海天味业的净利润。2021年,海天味业的净利润为66.71亿元,同比增长仅为4.18%。2022年,这一数据为64.03亿,该年的净利润同比增长19.61%。
2021年,我国调味品市场规模达到4594亿元,2021年相比2020年同比增速为16.3%。在中国,调味品行业仍然为快速发展的行业之一。
相比于海外成熟市场,中国调味品行业的集中度仍然处于较低的水平。
2020年我国调味品行业CR5为19.5%,美国的CR5达到34%,日本为25%。由此也说明中国的调味品市场还有较为充分的成长空间,仍然可以立足于拓宽品类,将品牌集中度进一步提高。
主营业务为酱油的海天味业,其酱油销售额超过50%。虽然酱油赛道似乎已经处于较饱和的状态,但目前仍然有成长增长的空间。
并且,海天味业的其他品类近几年的销售增长额也十分可观,其中酱油、蚝油、酱类近五年的CAGR分别为13.36%、19.46%、8%,醋和料酒也在快速增长之中,海天味业的全产品布局之战略方针初具形态。
调味料行业近年来也在进行内部改革。
从成本端来考虑,最重要的是调味品行业的上游原材料价格逐年上涨。今年由于黄豆价格不断上升,导致许多酱油厂家不得不选择提价酱油价格来对冲成本上升。并且由于仓储、物流、价格竞争等原因,近年来,调味品行业的企业们毛利率一直处于下降的状态。
以千禾味业为代表的高端调味品企业的毛利率相较来说就更高一些,主要原因是这些中高端酱油的消费者对于价格并没有那么敏感,使得厂家在定价时更为灵活。
在中国调味品行业自然壮大的进程之中,如何创造出更好的产品,更有想象力和价值的产品,是海天味业们必须考虑的重要现实。
来源:新浪新闻

相关文章
- 全国糖酒会http://www.tangjiu.cn/tjh.html
- 地方糖酒会http://www.tangjiu.cn/df.html
- CFE第二十一届中国(国际)调味品及食品配料博览会概览
- 2025全国调味品行业食品质量安全大会在成都召开
- 2025第四届第二次会长研学会议在武汉举办
- 2025年全国调味品行业食品质量安全大会在成都召开
- 海天味业正式登陆港交所
- 海天味业宣布正式启动全球公开发售
- 报告:一季度中式调味酱、火锅调料和鸡精等份额下降
- 中一监测亮相ACE亚餐展,携手山东省调味品协会共启行业新篇章!
- 5月24日,山东省调味品协会第五届厂商对接会再次亮相ACE第三届亚餐展
- 2025年全国调味品行业科学技术交流大会在宜昌召开